《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时间: 2024-10-16 22:21:29

朝望莲华狱,神心就日来。

晴观五千仞,仙掌拓山开。

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

雾披乘鹿见,云起驭龙回。

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

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
作者:苏颋 〔唐代〕

朝望莲华狱,神心就日来。
晴观五千仞,仙掌拓山开。
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
雾披乘鹿见,云起驭龙回。
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
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

白话文翻译

早晨仰望那莲华山,心灵仿佛已接近太阳。
晴朗的天气观望那高达五千仞的山峦,宛如仙人用手掌开辟山河。
接受天命的金符叶,驱逐祥瑞的玉石相伴。
雾霭中骑鹿而见,云起时驭龙而归。
树木偃伏,枝头封住了雪,残碑上石头生苔。
圣明的皇帝遵循道理,文字铭刻于岩石之间。

注释

  • 莲华狱:莲华山,古代神仙居住的地方,暗含仙境。
  • 五千仞:形容山的高耸,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五千仞通常形容极高的山。
  • 金符叶:象征天命的象征,古代皇权的标志。
  • 仙掌:比喻神仙的手,意指开辟天地的力量。
  • 雾披、乘鹿:描绘一种超凡脱俗的情境。
  • 圣皇:指明君,强调皇帝的德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字处默,号凝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盛唐,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抒发个人情怀。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哲理思考,尤其对山水的描写充满灵性。

创作背景
此诗是应命所作,诗人途经华岳时,受到皇帝的召唤,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皇权的崇敬。诗中蕴含着对道理的追求与对神秘自然的探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华岳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心中对天地的敬仰和对神秘哲理的追求。开篇以“朝望莲华狱”,便引人入胜,莲华山被视为神仙之域,诗人以此表达自己渴望接触神秘与高尚的心情。接下来的“晴观五千仞”,描绘了高山的壮丽,五千仞的高度不仅是对山的夸张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中“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体现了皇权与天命的结合,展示出对统治者的崇敬与信仰。后面的“雾披乘鹿见,云起驭龙回”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仿佛诗人乘着云雾、驾驭神兽,畅游于仙境之间,显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陶醉。

结尾部分提到“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强调了皇帝与道德之间的契合,展现了诗人对治国理政的期待与信仰。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华美而不失清逸,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精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望莲华狱:清晨时分,仰望高耸入云的莲华山,暗示诗人对自然的敬仰。
  2. 神心就日来:心灵仿佛与太阳接近,象征着追求光明与真理的愿望。
  3. 晴观五千仞:在晴朗的天气中,俯瞰那高达五千仞的山,表现出山的壮丽。
  4. 仙掌拓山开:比喻神仙的手开辟山河,体现了诗人对神秘力量的向往。
  5. 受命金符叶:接受天命,象征着权力与责任。
  6. 过祥玉瑞陪:祥瑞的玉石伴随而来,暗示吉祥与美好的预兆。
  7. 雾披乘鹿见:在雾气中骑着鹿,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8. 云起驭龙回:云雾升起,似乎能驾驭神龙返回,表现出飞升的愿景。
  9. 偃树枝封雪:树木弯曲,枝头封住了雪,展现出冬季的静谧。
  10. 残碑石冒苔:古碑石上长满苔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11. 圣皇惟道契:圣明的皇帝恪守道德,体现出对治国理政的期望。
  12. 文字勒岩隈:文字镌刻于岩石之间,象征着历史的永恒与道德的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仙掌拓山开”形象地表现了神秘力量的伟大。
  • 拟人:如“雾披乘鹿见”,使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动作。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华岳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道德治国的期待,体现了唐代诗人追求理想与精神世界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华:象征着美好与神秘,代表了高尚的理想。
  • :高耸的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人的志向。
  • 金符、玉瑞:象征着皇权与吉祥,代表着对统治者的崇敬。
  • 雾、云、鹿、龙:这些意象体现了自然的神秘与诗人对超凡境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莲华狱”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高山 B. 神仙居住地 C. 江河 D. 城市

  2. “受命金符叶”中的金符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天命 C. 友谊 D. 美德

  3. 诗人通过“雾披乘鹿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超然 C. 忧虑 D. 欢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宁静。
  • 《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