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咏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1:49:38

幽栖足春事,晴日若相催。

屐齿穿沙稳,筇须碍竹回。

风光初转蕙,残雪欲欺梅。

自是经过少,柴门日日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栖足春事,晴日若相催。屐齿穿沙稳,筇须碍竹回。
风光初转蕙,残雪欲欺梅。自是经过少,柴门日日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变化。晴朗的日子似乎在催促着万物复苏。木屐的鞋底在沙地上稳稳地留下脚印,竹子间的行走却有些受阻。春风初起,蕙草的气息渐渐显露,残雪仿佛还想欺负梅花。这里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多,但每天都能看到柴门敞开,显示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注释:

  • 幽栖:指隐居在幽静的地方。
  • 足春事:感受到春天的事情或变化。
  • 屐齿:木屐的鞋底。
  • 筇须:指手杖或竹杖。
  • :一种香草,春天开始生长。
  • 残雪:未融化的雪,象征着冬天的残余。
  • 柴门:用柴草搭建的门,常见于乡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明远,号天成,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李弥逊的这首《春日杂咏 其二》创作于春天,表现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隐士文化渐渐复兴,许多文人都选择归隐山林,李弥逊也不例外。

诗歌鉴赏:

这首《春日杂咏 其二》是李弥逊在春日的写照,诗中蕴含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开篇的“幽栖足春事”便点明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宁静而又充满春意。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行走在春日里,感受到的自然风景,木屐的稳稳脚印和竹子间的阻碍,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表明诗人在春天的探索与感受。

“风光初转蕙,残雪欲欺梅”,两句中,蕙草的初生与残雪的存在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春的到来,也展现了冬与春的交替过程,蕴含着时间的流逝。最后的“自是经过少,柴门日日开”则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尽管经历不多,但每天的柴门敞开,象征着生活的开放与心灵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自然之美与诗人心灵的宁静,传递出一种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哲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幽栖足春事”:在幽静的环境中,感受到春天的变化。
    • “晴日若相催”:晴朗的日子仿佛在催促万物复苏。
    • “屐齿穿沙稳”:木屐在沙地上留下稳重的脚印。
    • “筇须碍竹回”:手杖在竹林间的行走却受到阻碍。
    • “风光初转蕙”:春风吹拂,蕙草开始生长。
    • “残雪欲欺梅”:未化的残雪仿佛意图妨碍梅花的盛开。
    • “自是经过少”:生活经历虽然不多。
    • “柴门日日开”:每天柴门都开,生活悠然自得。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与对仗的手法,如“屐齿穿沙稳”与“筇须碍竹回”对比鲜明,展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感受。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春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 屐齿与筇须:代表着行走与探索,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追寻。
  • 蕙草与残雪:蕴含着春夏交替的自然景象,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栖足春事”是什么意思?

    • A. 在幽静处感受春天
    • B. 春天的事情很多
    • C. 幽静的地方没有春天
  2. “屐齿穿沙稳”中的“屐齿”指什么?

    • A. 竹子
    • B. 木屐
    • C. 草鞋
  3. 诗中提到的“残雪”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结束
    • B. 春天的到来
    •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弥逊的《春日杂咏 其二》,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孤独的思考,而李弥逊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李弥逊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文观止》:为了解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提供了参考。
  • 《李弥逊研究》:探讨李弥逊的生平与诗歌风格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