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所即事》

时间: 2025-01-14 17:24:42

沙水寒犹浅,江船远未来。

举家忧米粒,终日走蒿莱。

骨肉还相弃,交游定莫猜。

痴儿饥困久,爱父强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寓所即事 袁凯 〔明代〕 沙水寒犹浅,江船远未来。 举家忧米粒,终日走蒿莱。 骨肉还相弃,交游定莫猜。 痴儿饥困久,爱父强徘徊。

白话文翻译:

沙水虽寒但仍浅,江上的船只还未到来。 全家人担忧米粒不足,整日奔波在蒿莱之间。 即使是骨肉亲人也可能相互抛弃,朋友之间的事情不必多猜疑。 愚笨的孩子因饥饿困苦已久,却因爱父亲而勉强徘徊不去。

注释:

  • 沙水:指沙质的河流或水域。
  • 蒿莱:指野草丛生的地方,这里比喻贫瘠的土地或艰难的生活环境。
  • 骨肉:指亲人,特别是直系亲属。
  • 交游:指朋友之间的交往。
  • 痴儿:指愚笨或不懂事的孩子。
  • 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孩子因饥饿而犹豫不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是明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袁凯目睹或亲身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后创作的,通过诗中的家庭困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诗中“沙水寒犹浅,江船远未来”描绘了环境的艰苦,而“举家忧米粒,终日走蒿莱”则直接反映了家庭成员为了生计的奔波。后两句“骨肉还相弃,交游定莫猜”和“痴儿饥困久,爱父强徘徊”则深刻揭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依然存在,尤其是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水寒犹浅”:描绘了环境的艰苦,沙质的河流即使在寒冷的季节也显得浅薄。
  • “江船远未来”:暗示了物资的匮乏,江上的船只迟迟未来,可能意味着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短缺。
  • “举家忧米粒”:直接表达了家庭成员对食物不足的担忧。
  • “终日走蒿莱”:描述了家庭成员为了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的艰辛。
  • “骨肉还相弃”:揭示了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可能因为生存压力而产生矛盾。
  • “交游定莫猜”:提醒朋友之间的事情不必多猜疑,保持信任。
  • “痴儿饥困久”:描绘了孩子的无知和因饥饿而受苦的情景。
  • “爱父强徘徊”:表达了孩子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即使在饥饿中也不愿离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沙水寒犹浅”比喻环境的艰苦。
  • 对仗:如“举家忧米粒,终日走蒿莱”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如“江船远未来”赋予江船以人的行为特征,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揭示贫困家庭的生活困境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描绘一个家庭在艰难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沙水:象征着艰难的环境。
  • 江船:象征着希望和生活的必需品。
  • 蒿莱:象征着贫瘠和艰难的生活环境。
  • 骨肉:象征着亲情的纽带。
  • 痴儿:象征着无知和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沙水寒犹浅”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温暖的环境 B. 寒冷的环境 C. 艰难的环境 D. 富饶的环境

  2. “举家忧米粒”表达了什么? A. 家庭成员对食物的喜爱 B. 家庭成员对食物不足的担忧 C. 家庭成员对食物的浪费 D. 家庭成员对食物的分享

  3. “骨肉还相弃”揭示了什么? A. 亲人之间的和谐 B. 亲人之间的矛盾 C. 亲人之间的分离 D. 亲人之间的团聚

答案:

  1. C. 艰难的环境
  2. B. 家庭成员对食物不足的担忧
  3. B. 亲人之间的矛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了贫困家庭的生活困境。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诗词对比:

  • 袁凯的《寓所即事》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描绘了贫困家庭的生活,但袁凯的诗更侧重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袁凯诗集》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