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归吴》

时间: 2025-01-04 06:12:31

忽忆湖山景,沿流兴不穷。

孤舟将去夜,绝塞已来鸿。

白发前期近,沧川旧业空。

明时方道在,莫更学渔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忆湖山景,沿流兴不穷。孤舟将去夜,绝塞已来鸿。白发前期近,沧川旧业空。明时方道在,莫更学渔翁。

白话文翻译:

忽然想起湖山的景色,沿着水流兴致无穷。孤独的小船即将在夜晚离去,边塞已经迎来了大雁。白发的未来近在眼前,沧海桑田,旧日的基业已成空。在这个清明时代,正道尚存,不要再学那隐居的渔翁。

注释:

  • 忽忆:忽然想起。
  • 湖山景:指美丽的自然景色。
  • 沿流:沿着水流。
  • 兴不穷:兴致无穷。
  • 孤舟:孤独的小船。
  • 绝塞:边塞。
  • 来鸿:飞来的大雁。
  • 白发前期:指年老的未来。
  • 沧川旧业空:比喻旧日的基业已成空。
  • 明时:清明时代。
  • 方道在:正道尚存。
  • 莫更学渔翁:不要再学那隐居的渔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有显著成就,曾任宰相,主张改革,后因与权臣斗争被贬。寇准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寇准在特定情境下,回忆过往,感慨时局变迁,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忽忆湖山景”可能指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明时方道在”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看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忽忆湖山景”开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怀念,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无限留恋。诗中的“孤舟将去夜”和“绝塞已来鸿”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境遇,后者则暗示了边塞的变迁和消息的传递。“白发前期近,沧川旧业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基业的无奈。最后两句“明时方道在,莫更学渔翁”则是对现实的批判,呼吁不要逃避现实,要正视时代的变迁。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忽忆湖山景:诗人忽然想起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2. 沿流兴不穷:沿着水流行进,兴致无穷,形容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3. 孤舟将去夜:孤独的小船即将在夜晚离去,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境遇。
  4. 绝塞已来鸿:边塞已经迎来了大雁,暗示了边塞的变迁和消息的传递。
  5. 白发前期近:白发的未来近在眼前,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
  6. 沧川旧业空:沧海桑田,旧日的基业已成空,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基业的无奈。
  7. 明时方道在:在这个清明时代,正道尚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看法。
  8. 莫更学渔翁:不要再学那隐居的渔翁,呼吁不要逃避现实,要正视时代的变迁。

修辞手法:

  • 对比:“孤舟将去夜”与“绝塞已来鸿”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边塞的变迁。
  • 比喻:“沧川旧业空”比喻旧日的基业已成空,形象生动。
  • 对仗:“白发前期近,沧川旧业空”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忧虑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通过孤独无依的境遇,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湖山景:美丽的自然景色,象征着美好时光。
  • 孤舟:孤独的小船,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无依。
  • 绝塞:边塞,象征着边塞的变迁和消息的传递。
  • 来鸿:飞来的大雁,象征着消息的传递。
  • 白发:象征着年老的未来。
  • 沧川:沧海桑田,象征着旧日的基业已成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忽忆湖山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怀念? A. 自然美景 B. 边塞风光 C. 旧日基业 D. 隐居生活

  2. “孤舟将去夜”中的“孤舟”象征着什么? A. 诗人的孤独无依 B. 边塞的变迁 C. 消息的传递 D. 隐居生活

  3. “明时方道在”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对现实的批判 B. 对未来的忧虑 C. 对过往的怀念 D.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 杜甫《登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现实的批判。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寇准《送人归吴》: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前者更多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后者则更多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有全面的介绍,包括寇准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