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人 寇准 〔宋代〕 客亭残照里,歌阕独南行。芳草无断色,离人多别情。远途方不极,长笛更飞声。莫动乡关念,徒令白发生。
白话文翻译:
在客亭的夕阳余晖中,歌声结束,独自向南行去。芳草连绵不断,离别的人心中充满了别情。远行的路途似乎没有尽头,长笛的声响更加悠扬。不要轻易触动对家乡的思念,那样只会让人徒增白发。
注释:
- 客亭:旅途中供人休息的亭子。
- 残照:夕阳的余晖。
- 歌阕:歌声结束。
- 芳草:指连绵不断的草地,常用来比喻离别的情感。
- 离人:即将离别的人。
- 远途:远行的路途。
- 不极:没有尽头。
- 长笛: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 乡关:家乡。
- 徒令:只会让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仕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官至宰相。寇准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送人》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刻体会,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离别的普遍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寇准在送别友人时所作,通过描绘夕阳、芳草、长笛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友人的劝慰和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情感。首句“客亭残照里”,通过夕阳余晖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次句“歌阕独南行”,以歌声结束和独自南行的动作,表达了离别的孤独和无奈。后两句“芳草无断色,离人多别情”,用芳草连绵不断来比喻离别情感的绵长,形象生动。最后两句“莫动乡关念,徒令白发生”,则是对友人的劝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亭残照里:在客亭的夕阳余晖中,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
- 歌阕独南行:歌声结束,独自向南行去,表达了离别的孤独和无奈。
- 芳草无断色:芳草连绵不断,比喻离别情感的绵长。
- 离人多别情:离别的人心中充满了别情,情感真挚。
- 远途方不极:远行的路途似乎没有尽头,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漫长。
- 长笛更飞声:长笛的声响更加悠扬,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 莫动乡关念:不要轻易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是对友人的劝慰。
- 徒令白发生:那样只会让人徒增白发,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芳草无断色”比喻离别情感的绵长。
- 拟人:“长笛更飞声”赋予长笛以人的情感,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 对仗:“客亭残照里,歌阕独南行”和“芳草无断色,离人多别情”等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通过描绘夕阳、芳草、长笛等意象,诗人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孤独、无奈和绵长的情感,同时劝慰友人不要轻易触动对家乡的思念,以免徒增白发。
意象分析:
- 客亭:旅途中供人休息的亭子,象征着离别的场景。
- 残照:夕阳的余晖,营造出凄凉而美丽的氛围。
- 芳草:连绵不断的草地,比喻离别情感的绵长。
- 长笛: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客亭残照里”描绘了什么场景? A. 清晨的客亭 B. 夕阳下的客亭 C. 夜晚的客亭 D. 雨中的客亭
-
“芳草无断色”比喻了什么? A. 离别情感的短暂 B. 离别情感的绵长 C. 芳草的美丽 D. 芳草的坚韧
-
诗中的“莫动乡关念”是对谁的劝慰? A. 诗人自己 B. 友人 C. 家人 D. 陌生人
答案:
- B. 夕阳下的客亭
- B. 离别情感的绵长
- B. 友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和祝福。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
诗词对比:
- 寇准《送人》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寇准的诗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景物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寇准诗歌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