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鸿沟
作者:黄庭坚 〔宋代〕
英雄并世不相容,割据山川计亦穷。
沟水已东全入汉,淮阴谁复议元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英雄人物在同一时代无法共存的悲哀,割据一方的山川也终究是无济于事。如今的沟水已经向东流入汉朝的领域,淮阴(指淮阴侯刘邦)的人功绩又有谁能再议论呢?
注释:
- 英雄:指有才能的人物,这里暗指历史上的英雄豪杰。
- 割据:指分裂成多个势力,无法团结。
- 山川:自然地理的象征,这里代指各个割据的地方。
- 沟水:指沟渠里的水,这里象征着历史的流向和归属。
- 汉:指汉朝,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 淮阴:刘邦的故乡,淮阴侯的来源,传达出刘邦的功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月,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其诗风清新高远,兼具豪放与细腻,尤以词词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割据现象普遍。作者通过诗歌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孤独。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鸿沟》不仅是一首抒怀之作,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便提出了“英雄并世不相容”的观点,表达了历史上英雄人物常常因时势不合而不得志的无奈。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割据山川的局限性,暗示即使在地理上割据一方,也难以改变历史的流向,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沟水已东全入汉”一句,借水流的方向转移,象征着历史的进程和归属,强调了汉朝的强大和不可逆转。这种象征手法使得整个诗作充满了历史感和哲理性。而最后一句“淮阴谁复议元功”则再次回归到个体英雄的悲凉,刘邦的功绩已成历史,今人再提又有何意义,反映出对历史和个人成就的思考。
整首诗言简意赅,却蕴含深邃的哲理和对历史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英雄并世不相容:英雄人物在同一时代难以共存,强调了历史的竞争和冲突。
- 割据山川计亦穷:即使割据山川,最终也是无计可施,体现了割据的徒劳。
- 沟水已东全入汉:沟水的流向暗示历史的必然归属,汉朝的强大不可阻挡。
- 淮阴谁复议元功:刘邦的功绩已成往事,今人再谈已无意义,反映历史的无情。
-
修辞手法:使用了象征(沟水象征历史流向)、对仗(“英雄”“并世”对仗,形成鲜明对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孤独,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英雄:象征着才智、能力与追求,反映出人类对辉煌成就的渴望。
- 山川:代表着地域和纷争,象征着历史的割裂与不和。
- 沟水:象征着历史的流淌,流向不可逆转,暗示着历史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英雄”指的是: A. 具体的人物
B. 有才能的人物
C. 诗人自己
答案:B -
“沟水已东全入汉”中的“汉”指的是: A. 汉字
B. 汉朝
C. 汉族
答案:B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反映了: A. 英雄的孤独与时代的变迁
B. 自然的美丽
C. 战争的胜负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人生的畅快与豪情,而黄庭坚的《鸿沟》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悲剧。两首诗在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全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