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3:0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二
李宗纮 〔清代〕
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岂揶揄有鬼,颠颠倒倒所如不合,踽踽凉凉。好好佳佳,然然可可,世爱中庸不爱狂。穷途恨,待几时散尽,泪滴寒江。夜深坐对银釭。正密雪斜风洒碧窗。又岁行尽矣,无端扰攘老将至也,底事匆忙?磨砚成洼,聚文作冢,潘鬓新来一半霜。平生事,每从头细数,无限悲慷。
白话文翻译
试问苍天,我这七尺之躯,究竟该何处安放?难道真有鬼神在嘲弄我,颠三倒四的情形让我无法自处,孤独寒冷。世人偏爱中庸,而不喜欢狂放。穷途之恨,几时才能散去?泪水滴落在寒冷的江水中。夜深了,我对着银色的灯光独坐,正值雪花飘洒,斜风轻拂着窗户。岁月又走到了尽头,为什么老来无端的烦扰,何必匆忙?磨砚已成洼,聚文之作已经变成了无用的坟墓,潘江的新白发已然占了半边。平生的事情,每次回首细细计数,不禁感到无尽的悲伤与慷慨。
注释
- 苍天:指上天或自然界。
- 七尺之躯:指人的身材,通常指成年男子。
- 岂揶揄有鬼:难道真有鬼神在嘲笑我?
- 踽踽凉凉:孤独而寒冷的状态。
- 中庸:指适度、不过分。
- 穷途恨:对困境的不满和恨意。
- 银釭:指银色的灯具。
- 潘鬓:指头发,潘江的意思是白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宗纮,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文人气质浓厚,擅长诗词,风格多以感慨人生、抒发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宗纮晚年,正值人生的困惑与感伤时期,反映了他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李宗纮的《沁园春 其二》通过对苍天的询问,表达了对自身存在的迷茫与无奈。开篇即引人深思的“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开宗明义,直指人之存在的困境。诗中混杂着对世俗中庸的批判与对个体狂放的渴望,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穷途恨,待几时散尽”,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这里的“泪滴寒江”更是通过自然意象与自身情感的结合,强化了孤独与悲伤的情感。
进入夜深时分,诗人独坐对灯,外有密雪斜风,内有无尽的感慨。此时,岁月的流逝与个人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体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人生的反思,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叹息,令人感同身受,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发问,表达对自身存在的困惑。
- 岂揶揄有鬼,颠颠倒倒所如不合,踽踽凉凉。:指外界的嘲弄与内心的孤独。
- 好好佳佳,然然可可,世爱中庸不爱狂。:批判世人对中庸的偏好,渴望自由。
- 穷途恨,待几时散尽,泪滴寒江。:对困境的感慨与无奈。
- 夜深坐对银釭。:深夜独坐,寓意孤独。
- 正密雪斜风洒碧窗。:自然景象映衬内心情感。
- 又岁行尽矣,无端扰攘老将至也,底事匆忙?:时间无情流逝,感慨生命的匆忙。
- 磨砚成洼,聚文作冢,潘鬓新来一半霜。:表达对创作的无奈与白发的无情。
- 平生事,每从头细数,无限悲慷。:回首人生,感慨万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泪滴寒江”隐喻内心的悲伤。
- 对仗:如“好好佳佳,然然可可”,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使情感更为饱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思、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世俗中庸的批判。诗人以个人的孤独与悲伤,反映出普遍的人生困境,情感基调沉重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天:象征命运与无常。
- 七尺之躯:代表个体的渺小与孤独。
- 寒江:象征孤独与悲伤。
- 银釭:代表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试问苍天,七尺之躯,何处安藏?”的意思是?
- A. 询问人生的意义
- B. 询问身体的归宿
- C. 询问命运的安排
- D. 询问自然的法则
-
诗中提到的“磨砚成洼”象征什么?
- A. 人生的磨砺
- B. 对文学的追求
- C. 对时间的流逝
- D. 对命运的无奈
-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悲伤
- C. 平淡
- D. 激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宗纮的《沁园春 其二》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叹,但李宗纮更为个人化,情感细腻;而杜甫则在宏观上反映了社会的困境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宗纮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