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圜老像赞》
时间: 2025-01-17 10:46: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岩圜老像赞
——陆游
我游中岩,拜师于床。
巍巍堂堂,凤举龙骧。
公住无为,访我成都。
雄辩纵横,玉色敷腴。
别未十日,梁木告摧。
我如飞蓬,万里南来。
孰谓穷山,乃瞻仪形。
墙壁说法,况此丹青。
白话文翻译
我游览中岩,拜见师父于床前。
那座庙堂巍峨壮丽,犹如凤飞龙翔。
您住在无为,来访我在成都。
您的言辞雄辩,宛如玉石般丰润。
分开还不到十天,梁木就已坍塌。
我如同飘荡的飞蓬,万里南来。
谁说穷山恶水,竟能看见您的丰姿。
墙壁上说法,何况这幅丹青。
注释
- 中岩:指中岩寺,地点名,具有宗教意义。
- 拜师于床:指拜见老师,表示尊敬。
- 巍巍堂堂:形容庙宇的宏伟。
- 凤举龙骧:比喻气势雄伟,形象生动。
- 无为:道教哲学中的一种境界,表示不拘泥于世俗。
- 雄辩纵横:形容口才出众,见解深邃。
- 玉色敷腴:比喻光彩照人,典雅丰盈。
- 梁木告摧:指建筑物的损毁,象征时光流逝。
- 飞蓬:比喻漂泊不定的状态。
- 穷山:指偏远的山区。
- 墙壁说法:指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传达教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是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多描写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
创作背景
《中岩圜老像赞》写于陆游晚年,表达了他对道教高人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中岩寺的描绘,反映了他在追求理想和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中岩圜老像赞》是一首体现陆游对道教文化和高人风范的赞美之作。全诗以中岩寺作为背景,描绘了他对师长的尊重与向往。开篇即以自身的游历和拜师经历引入,显示出对师父的敬仰之情。
诗中“巍巍堂堂,凤举龙骧”将庙宇的宏伟与师父的气度结合,展示出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接着,诗人提到“公住无为,访我成都”,传达了对师父道教无为思想的理解与尊重。陆游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现了对师父的赞美。
后面提到“别未十日,梁木告摧”则隐含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诗人与师父相处的珍贵。最后两句“孰谓穷山,乃瞻仪形”进一步突出道教思想的深远影响,强调无论身处何地,真正的智慧和风范都能被世人所钦佩。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与感情,展现了陆游对道教文化的敬仰,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游中岩,拜师于床:自述游览中岩寺,拜见师父,表现出对师长的尊重。
- 巍巍堂堂,凤举龙骧:描绘庙宇的壮丽,与师父的气度相得益彰。
- 公住无为,访我成都:提到师父的教义,表达对道教哲学的认同。
- 雄辩纵横,玉色敷腴:形容师父的口才和智慧,凸显对其的赞美。
- 别未十日,梁木告摧:感慨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隐含对师父的思念。
- 我如飞蓬,万里南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体现对理想的追求。
- 孰谓穷山,乃瞻仪形:反驳世人对偏远山区的偏见,强调道德的普遍性。
- 墙壁说法,况此丹青:通过墙壁上的画作进一步传达教义,表现文化的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我如飞蓬”,形象地表达了漂泊无依的心态。
- 对仗:如“巍巍堂堂,凤举龙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夸张:如“雄辩纵横”,强调了师父的口才和智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中岩寺的描绘和对师父的赞美,表现了陆游对道教文化的推崇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岩:象征道教文化的圣地,代表着理想与追求。
- 庙宇:象征着信仰与精神的寄托,体现出对师父尊敬和向往。
- 飞蓬:隐喻自由与漂泊,表达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墙壁:象征文化的传承与教义的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岩圜老像赞》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陆游
C. 李白
D. 苏轼 -
诗中提到的“无为”主要指的是哪种哲学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佛教
D. 法家 -
诗中“我如飞蓬”的意思是? A. 自由自在
B. 漂泊不定
C. 追求理想
D. 归心似箭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
- 《静夜思》——李白
- 《赠花卿》——杜甫
诗词对比
- 《题西林壁》: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哲理与情感。
- 《静夜思》:同样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陆游传》——传记作品,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影响。
- 《宋词三百首》——包含陆游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适合研究宋代文学。
- 《古诗十九首》——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