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寺开岩腹,层层云气流。
溪声过竹院,山影落僧楼。
施食玄猿接,斋钟远客投。
奇峰三十六,一一画中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寺庙的景象。寺庙坐落在岩石的深处,云雾缭绕,景色如画。溪水的声响流过竹子围绕的院子,山影投射到僧人的楼阁上。在这里,施食的活动吸引了灵巧的猿猴,钟声传到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中提到的三十六座奇峰,各自如同画卷中游览的景致。
注释:
- 古寺:指古老的寺庙。
- 岩腹:岩石的内部或腹部。
- 层层云气流:形容云雾的流动景象。
- 溪声:溪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 竹院:竹子环绕的院子。
- 施食:供养,通常指施舍食物给动物或僧侣。
- 玄猿:指一种黑色的猿猴。
- 斋钟:寺庙中的钟声,通常用于召集众人。
- 奇峰:指形态奇特的山峰。
典故解析:
- 施食:在佛教中,施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供养生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 三十六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有“奇峰”之说,寓意着高洁、超脱的境界,象征着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于王,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品多以自然和佛教为主题,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一座古寺时,受到自然美和佛教文化的启发,借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朱砂庵》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对古寺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和谐的氛围,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间,感受溪水的潺潺流淌和钟声的悠扬回荡。
诗的前四句通过生动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的环境,古寺藏于岩腹,云气流动,溪声在竹院中回响,山影落在僧楼上,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寺庙生活的场景,施食的行为让灵性的玄猿前来,而远道而来的客人则被斋钟的声音吸引。这些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寺庙的静谧与和谐。
最后一句提及的“三十六奇峰”,更是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高潮,仿佛在暗示着无尽的探索与遐想。这里的奇峰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心灵的寄托,代表着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开岩腹:古老的寺庙在岩石的深处显现,暗示着寺庙的历史悠久和隐秘。
- 层层云气流:描绘云雾的流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溪声过竹院:溪水流过竹子环绕的院子,声音清脆而动听,增添了生气。
- 山影落僧楼:山的影子投射到僧人的楼阁上,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施食玄猿接:施食的行为吸引了猿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斋钟远客投:钟声响起,远来的客人也被吸引,体现出佛教文化的亲和力。
- 奇峰三十六:提及的三十六座奇峰,象征着自然的壮美与人的探索精神。
- 一一画中游:每一座山峰如同画中游览,表现出景色的美丽与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画卷,增添了诗意。
- 对仗:如“溪声过竹院,山影落僧楼”,加强了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与人文的赞美,表现了诗人追求宁静、和谐生活的情感基调。通过对古寺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意象分析:
-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宁静。
- 云气:代表着神秘与超脱。
- 溪声: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和谐。
- 奇峰:象征着追求与探索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施食”主要指什么?
A. 施舍食物给动物
B. 吃素食
C. 施舍金钱
D. 施舍衣物 -
“层层云气流”中的“层层”有何用意?
A. 形容数量多
B. 形容景象美
C. 形容景象复杂
D. 形容云雾轻 -
诗中提到的“三十六峰”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烦恼
B. 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C. 心灵的寄托与追求
D. 佛教的教义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孤寂与宁静。
- 李白《庐山谣》:强调山水的壮丽与个人的豪情,风格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