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漂母饭信图 黄庚 〔宋代〕
国士无双未肯臣,汉皇眼力欠精神。 筑坛直待追亡后,不及溪边一妇人。
白话文翻译:
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不愿屈服为臣,汉皇的眼光和判断力显得不够敏锐。 只有在追捕逃亡者之后才设立祭坛,却不如溪边的一位普通妇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国士无双:指韩信,他是当时无人能比的杰出人才。
- 未肯臣:不愿意屈服为臣。
- 汉皇:指汉高祖刘邦。
- 眼力欠精神:指刘邦的判断力和眼光不够敏锐。
- 筑坛:指设立祭坛,这里指的是刘邦在韩信逃亡后才重视他。
- 追亡后:指在韩信逃亡之后。
- 不及:比不上。
- 溪边一妇人:指漂母,她在韩信落魄时给予他食物。
典故解析:
- 漂母饭信: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韩信年轻时贫困,漂母多次给他食物,韩信后来成为大将军,不忘漂母的恩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深刻的见解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韩信和漂母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于领导者眼光的批评。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韩信和漂母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于领导者眼光的批评。诗中“国士无双未肯臣”一句,直接点出了韩信的非凡才能和他不愿屈服的态度,而“汉皇眼力欠精神”则批评了刘邦的判断力不足。后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漂母的善良和刘邦的迟钝,从而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领导者的责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国士无双未肯臣”,直接点出了韩信的非凡才能和他不愿屈服的态度,表达了对于人才的尊重。
- 第二句“汉皇眼力欠精神”,批评了刘邦的判断力不足,暗示了领导者的责任和眼光的重要性。
- 第三句“筑坛直待追亡后”,指出了刘邦在韩信逃亡后才重视他,反映了领导者的迟钝。
- 第四句“不及溪边一妇人”,通过对比,强调了漂母的善良和刘邦的迟钝,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领导者的责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韩信和漂母的对比,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领导者的责任。
- 典故:使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对于领导者眼光的批评。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国士无双:象征着非凡的才能和人才的重要性。
- 汉皇:象征着领导者的责任和眼光。
- 筑坛:象征着对于人才的重视和领导者的行动。
- 溪边一妇人:象征着普通人的善良和对于人才的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国士无双”指的是谁? A. 刘邦 B. 韩信 C. 漂母 D. 项羽
-
诗中批评了谁的判断力不足? A. 韩信 B. 漂母 C. 刘邦 D. 项羽
-
诗中提到的“溪边一妇人”是指谁? A. 漂母 B. 刘邦的妻子 C. 韩信的妻子 D. 项羽的妻子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史记·淮阴侯列传》:详细记载了韩信的生平和漂母的故事。
- 《过秦论》:贾谊的作品,通过对秦朝的批评,反映了对于领导者的责任和眼光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题漂母饭信图》与《史记·淮阴侯列传》:前者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对人才和领导者的思考,后者通过历史记载详细描述了韩信和漂母的故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史记》:司马迁著,详细记载了韩信和漂母的故事。
- 《中国古代诗歌选》:收录了黄庚的这首诗,可以作为学习和鉴赏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