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黄陵庙》
时间: 2025-01-19 21:39: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黄陵庙
日暮峭寒生北渚,丛山古木荒祠。
九疑云压楚天低。
雨余斑竹泪,花落鹧鸪啼。
骋望陟方人去远,数峰江上依稀。
愁予眇眇为谁思。
不堪瑶瑟怨,长待翠华归。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西下的寒冷时节,北边的水边显得格外凄凉,丛生的山间古木环绕着一座荒废的庙宇。
九疑山的云层低压着楚地的天空。
雨后,斑竹上挂着泪珠,花瓣随风飘落,鹧鸪在啼叫。
我远望向高处,看到有人渐渐远去,江上的数座山峰依稀可见。
我愁眉苦脸,心中不知在思念谁。
无法忍受这瑶瑟的怨曲,只能长久等待翠华的归来。
注释:
- 峭寒:形容寒冷而陡峭的气候。
- 北渚:指北边的水边。
- 九疑:指九疑山,位于今湖南省,因山势陡峭而得名。
- 楚天:指楚地的天空。
- 斑竹:竹子的一种,雨后显得特别清新。
- 鹧鸪:一种鸟,常用来比喻愁苦。
- 骋望:放眼远望。
- 翠华:指仙女或美人,常用以比喻心中的思念。
典故解析:
“九疑”出自《史记》,是古楚地的名山,传说中是屈原的隐居地,象征着理想与孤独。诗中提到的“瑶瑟”是古代乐器,常用来传达思念与愁苦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咏雩(1871-1933),字夏圭,号蕙园,近代诗人、词人,生活在清末民初。其作品多以咏怀、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陵庙的游览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过往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带来的情绪。
诗歌鉴赏:
《临江仙·黄陵庙》是一首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情感的词作,诗人在黄陵庙感受到的寒冷、荒凉与孤寂,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内心的愁苦。开篇的“日暮峭寒生北渚”便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景色的描绘,诗人情感逐渐升温,尤其是“雨余斑竹泪,花落鹧鸪啼”,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自然与心境的共鸣,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惆怅和思念。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骋望陟方人去远”,表现出对他人的思念与无奈,而“愁予眇眇为谁思”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心中苦闷的源头,情感愈加浓烈。结尾的“不堪瑶瑟怨,长待翠华归”,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主题,表达了对归期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暮峭寒生北渚:夕阳西下,北岸的寒意愈发明显。
- 丛山古木荒祠:四周是古老的树林,庙宇显得荒凉。
- 九疑云压楚天低:九疑山的云层低沉,压迫着楚地的天空。
- 雨余斑竹泪,花落鹧鸪啼:雨后的斑竹如泪般挂着水珠,花瓣飘落,鹧鸪在悲鸣。
- 骋望陟方人去远:我向高处眺望,看到人渐渐远去。
- 数峰江上依稀:江上的山峰模糊不清。
- 愁予眇眇为谁思:我心中忧愁,不知思念的是谁。
- 不堪瑶瑟怨,长待翠华归:无法忍受这瑶瑟的怨曲,只能长久等待心中所思的人的归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余斑竹泪”,竹子如泪,形象生动。
- 拟人:鹧鸪啼叫,赋予鸟类人性化情感,增添了悲伤的氛围。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形成良好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对过往的追忆,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传递出人对情感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索。
意象分析:
- 北渚:象征孤寂、凄凉的环境。
- 古木: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 斑竹:象征着愁苦与思念。
- 鹧鸪啼:象征离愁别绪,传递出孤独的情感。
- 云压楚天:象征忧愁与压抑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疑”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四川
- C. 江西
-
“瑶瑟”在诗中象征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诗人对归来的渴望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句?
- A. 日暮峭寒生北渚
- B. 不堪瑶瑟怨
- C. 数峰江上依稀
答案:
- A. 湖南
- B. 忧愁
- B. 不堪瑶瑟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无奈,但更侧重于个人感情的细腻描绘。
- 《雨霖铃》:在表达离愁时,使用了更多的叙述,画面感更强,情感更为激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