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热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50:58

山气爞爞旱火光,墙头枯草半青黄。

饥肠惯作晴雷吼,且乞梧桐一夜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热 其二
山气爞爞旱火光,
墙头枯草半青黄。
饥肠惯作晴雷吼,
且乞梧桐一夜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的炎热景象。山间的气息如同烈火般炙热,墙头的枯草在阳光下显得半青半黄。饥饿的肚子就像在晴天里轰鸣的雷声一样作响,我只求一夜的凉爽,恳望梧桐树能带来些许清凉。

注释:

  • 爞爞:形容火光炽烈的样子。
  • 旱火光:指因干旱而产生的火光,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干热。
  • 墙头:指房屋的墙壁顶部,墙头的草木因干旱而枯萎。
  • 饥肠:形容肚子因饥饿而作响。
  • 晴雷吼:比喻饥肠的声音如雷鸣般响亮。
  • :请求,乞求。
  • 梧桐:一种树木,象征着清凉的庇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子直,号涵清,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炎热的秋季,诗人通过对山间气候和自己饥饿感受的描述,表达了对清凉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秋热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季的炙热与干旱。诗的开头“山气爞爞旱火光”,用“爞爞”这个形象化的词汇,传达出一种炽热的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阳光的刺眼和热浪的逼近。接下来的“墙头枯草半青黄”,则通过墙头的枯草描绘了干旱的严酷,色彩的对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难。

“饥肠惯作晴雷吼”更是将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饥饿的声音与雷鸣的轰响相提并论,表现了内心的不安与渴望。而最后一句“且乞梧桐一夜凉”,则是一种对凉爽的渴求,梧桐树的影子似乎成了诗人心灵寄托的象征,暗示着对自然清凉的向往。

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渴望,情感深沉而真切,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气爞爞旱火光:描绘山间的气息如同烈火般炽热,表达了季节的炎热。
  • 墙头枯草半青黄:墙头的草木因干旱而枯萎,表现了干旱的严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 饥肠惯作晴雷吼:饥饿的肚子如雷声般轰鸣,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焦虑和饥饿感。
  • 且乞梧桐一夜凉:渴望梧桐树带来一夜凉爽,表现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饥肠惯作晴雷吼”将饥饿的声音比作雷鸣,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季干热的无奈和渴望清凉的强烈情感,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在艰难时刻对生存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气:象征自然的威严与变化。
  • 枯草:象征干旱与生命的脆弱。
  • 饥肠:象征内心的渴望与无奈。
  • 梧桐:象征清凉与庇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山气爞爞旱火光”中的“爞爞”是用来形容什么? A. 清凉
    B. 炽热
    C. 凄凉

  2. 诗中提到的“饥肠”是比作什么声音?
    A. 风声
    B. 雷声
    C. 雨声

  3. 作者在诗中希望得到什么?
    A. 食物
    B. 凉爽
    C. 雨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方岳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自然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杜甫在《秋兴八首》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而方岳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对清凉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方岳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