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蕊香(双调)》

时间: 2025-01-06 04:41:24

乳鸭池塘水暖。

风紧柳花迎面。

午妆粉指印窗眼。

曲里长眉翠浅。

问知社日停针线。

探新燕。

宝钗落枕春梦远。

帘影参差满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蕊香(双调)
作者: 周邦彦 〔宋代〕

乳鸭池塘水暖。风紧柳花迎面。
午妆粉指印窗眼。曲里长眉翠浅。
问知社日停针线。探新燕。
宝钗落枕春梦远。帘影参差满院。

白话文翻译:

在温暖的池塘中,一群乳白色的小鸭子游弋,微风吹来,柳花纷纷飘落,迎面而来。午后的妆容在窗户上留下粉指的印迹,曲折的小路上,女子的长眉淡淡地勾勒出。问知社日为何停下了针线,难道是因为新燕刚刚探出头来?宝钗落在枕头上,春梦却已远去,窗帘的影子在院子里交错满布。

注释:

字词注释:

  • 乳鸭:指幼小的鸭子,形象可爱。
  • 池塘水暖:池塘里的水温暖,意喻春意融融。
  • 午妆:指午间的妆容。
  • 粉指印:指手指上涂抹的粉留下的印记。
  • 社日:指春社,古代农事活动的日子。
  • 宝钗:一种饰物,常用来装饰头发。

典故解析:

“社日”是古代农事活动的日子,通常用于祭祀土地神,表示对丰收的期盼。诗中提到“社日停针线”,表明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妇女们停止了缝纫,预示着对春天的向往和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精致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他的词作多描绘女性生活和情感,风格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

《秋蕊香》创作于宋代,正值春夏交替之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反映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过往梦境的怀念。

诗歌鉴赏:

《秋蕊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和女性情感的词作。周邦彦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温暖的池塘和迎面而来的柳花,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清新的春日氛围。词中描写的“乳鸭”“柳花”“午妆”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浪漫,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词的第一部分通过对池塘和柳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而“午妆”和“粉指印”的细节描写,则勾勒出女性的娇美和优雅。接着,诗人通过“问知社日停针线”一句,引发出对春天社日的思考,这不仅是对传统农事活动的回忆,也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几句中,宝钗的落下和春梦的远去,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周邦彦词作中常有的深情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乳鸭池塘水暖:描绘春天的温暖,乳鸭在水中游弋,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2. 风紧柳花迎面:风吹动柳花,迎面而来,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3. 午妆粉指印窗眼:描绘女性在午后妆点的细节,展现女性的温柔与美丽。
  4. 曲里长眉翠浅:描绘女子的眉目,细腻而含蓄。
  5. 问知社日停针线:提到社日的传统,暗示对时光的反思。
  6. 探新燕:新燕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7. 宝钗落枕春梦远:宝钗落下,春梦已远,暗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8. 帘影参差满院:窗帘的影子交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乳鸭”比喻生命的活力。
  • 拟人:将柳花描绘成迎面而来的存在,增强了生动性。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女性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乳鸭: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柳花:代表着春天的柔美与轻盈。
  • 午妆:展现女性的美丽与细腻。
  • 宝钗:象征着珍贵的回忆和失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秋蕊香》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周邦彦
    C. 杜甫
    D. 苏轼

  2. 词中提到的“社日”指的是什么?
    A. 农事活动日
    B. 祭祀日
    C. 春天的节日
    D. 以上皆是

  3. “宝钗落枕春梦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春天的向往
    D. 对爱情的失落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周邦彦的《秋蕊香》更注重春天的景象描写与情感的细腻展现,而李清照则多着眼于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示了宋词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周邦彦词研究》

以上为《秋蕊香》的详细解析和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