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风只合近孤禅,华屋徒留五十年。
竹格总如前度好,瓷瓯那得旧时娟。
鬓丝吟榻全真趣,松火清流断俗缘。
物理往还虽不定,芳名须藉后人传。
白话文翻译:
清风只适合与孤独的禅修相伴,华丽的房屋只是空留五十年的回忆。
竹制的架子依旧像从前那样好,而瓷制的碗碟又如何能比得上过去的美丽。
鬓边的白发在吟咏中显得全然真趣,松树的火光与清流则断绝了世俗的羁绊。
事物的本质虽然时常变迁,但美名却需要后代来传承。
注释:
- 清风:指自然的清新气息,常与清静、禅修相关联。
- 孤禅:指孤独的禅修生活。
- 华屋:指华丽的房屋,象征物质的丰盛。
- 竹格:指用竹子编成的架子,象征简朴与自然。
- 瓷瓯:瓷制的碗碟,象征精致与美好。
- 鬓丝:指鬓角的白发,象征年华逝去。
- 全真趣:指真诚的趣味与追求。
- 松火:松树的火焰,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温暖。
- 物理:指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变化不定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祚,明代诗人,名世承,字仲明,号笠山,江苏人。他以诗文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竹炉诗》写于倪祚隐居时,反映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漠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竹炉诗》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抒情诗,诗人在清风与孤禅的意象中,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篇便以“清风只合近孤禅”引导读者进入一种超脱的境界,强调了与世俗生活的隔绝。接下来,他提到“华屋徒留五十年”,对奢华生活的批判,暗示即使是华丽的房屋,也终究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
在“竹格总如前度好,瓷瓯那得旧时娟”中,诗人通过竹格与瓷瓯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他对简单自然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鬓丝吟榻全真趣”,则用鬓发的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而“松火清流断俗缘”则表达了他对世俗的超脱与超越。
最后两句“物理往还虽不定,芳名须藉后人传”则更为深刻,诗人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变化不定的,但真正的价值和美名却需要后代来延续。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哲理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风只合近孤禅:清风适合与孤独的禅修相伴,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华屋徒留五十年:华丽的房屋只是空留回忆,反映了物质生活的虚幻。
- 竹格总如前度好:竹制的架子依旧如过去般好,象征自然与质朴的美。
- 瓷瓯那得旧时娟:瓷器的美丽无法与过去相比,强调对往昔的怀念。
- 鬓丝吟榻全真趣:白发与吟咏的乐趣相融合,表达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
- 松火清流断俗缘:松树的火光与清流断绝了俗世的羁绊,象征超脱。
- 物理往还虽不定:事物的本质变化不定,暗示了人生无常。
- 芳名须藉后人传:真正的美名需要后世来传承,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华屋”与“竹格”的对比,象征物质与精神的差异。
- 拟人:“鬓丝吟榻全真趣”赋予白发以情感,表现诗人的内心追求。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如“松火清流”对“断俗缘”,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漠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风:象征宁静与自然。
- 孤禅:象征内心的独立与超脱。
- 华屋:象征奢华与虚幻。
- 竹格:象征自然与质朴。
- 瓷瓯:象征精致与美好。
- 鬓丝:象征时间的流逝。
- 松火:象征温暖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风只合近孤禅”中“清风”象征什么? A. 物质生活
B. 内心的宁静
C. 世俗的繁华
D. 友情 -
诗中提到的“华屋”是指什么? A. 简朴的房屋
B. 奢华的生活
C. 自然的景色
D. 诗人的家 -
“芳名须藉后人传”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物质生活重要
B.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C. 个人成就的追求
D. 对世俗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倪祚与王维的诗作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世界的探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样表达了宁静与独立的境界,而倪祚则更加强调对物质的超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倪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