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
时间: 2025-01-01 15:2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涨
作者: 苏辙
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
崩腾没州渚,淫溢浸蓬蒿。
凌晨我有适,出门舟自操。
中廛已易肆,下道先容舠。
鸡犬萃坟冢,牛羊逾圈牢。
厨薪散流枿,囷米为浮糟。
卧席不遑卷,剥茧仍未缫。
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
徙居共扰扰,来势方滔滔。
嗟余偶同病,哀尔为生劳。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藩篱山旧趾,蠃蚌遗平皋。
流窜非择地,艰难理宜遭。
胡为苦戚戚,一夕生二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连下三天雨后,江水上涨到一丈高的景象。水势涌动,淹没了河洲和芦苇;早晨我出门,自己操舟,发现市场已被淹没,街道上船只在漂流。鸡犬汇聚在坟墓旁,牛羊也已越过栅栏。厨房的柴火散落,粮仓里的米也漂浮在水面上。卧席没有时间卷起,剥茧的工作也仍未完成。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坐着看,村子里的人们不知道该向哪里逃避。迁居的人们感到不安,洪水来势汹涌。我感叹自己与他人同遭此难,哀叹生活的艰辛。晴天的阳光令人生出希望,但寒风又带来了惊涛。围墙原来的地方已被淹没,只有一些蚌壳留在平地上。逃窜并没有选择地方,生活的艰难注定要遭受。为何要如此苦恼,一夜之间竟白了两根头发。
注释:
- 江水一丈高:意指江水暴涨,形象地描绘了洪水的肆虐。
- 淫溢:泛滥,流出。
- 舠:划船的工具。
- 萃:聚集。
- 囷米为浮糟:粮仓中的米,因水而漂浮,象征着灾难带来的粮食损失。
- 胡为苦戚戚:表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兄苏轼齐名。苏辙以其诗词、散文、和议论闻名,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方多雨季节,反映了洪水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刻画了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现象及人们的苦痛生活。
诗歌鉴赏:
《江涨》是一首深刻反映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诗。诗中通过对洪水上涨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种惨烈的景象。开头两句“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便直接引入主题,简洁而有力。接下来的描写描绘了水势的浩荡,淹没田地、牲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诗中的细节,如“鸡犬萃坟冢,牛羊逾圈牢”,不仅令人感受到洪水的无情,更折射出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和绝望。
后半部分,诗人转向个人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困境的无力感与同情。尤其是“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一句,传达了灾后人们的焦虑与彷徨。最后,诗人感慨“胡为苦戚戚,一夕生二毛”,既是对生活困扰的感叹,也是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关怀,诗人用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苦痛与无奈的世界,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雨水持续三天,导致江水暴涨,形象地描绘出洪水的威力。
- “崩腾没州渚,淫溢浸蓬蒿。”:水流猛烈,淹没了岸边的洲渚和芦苇,体现了自然的无情。
- “凌晨我有适,出门舟自操。”:诗人在清晨出门,自行操舟,显示出他面对困境的勇气。
- “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年老体弱的人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显示出人们的绝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洪水比作“崩腾”,生动形象。
- 拟人:通过“鸡犬萃坟冢”描绘了动物在灾难中的无助,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鸡犬”与“牛羊”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了人们在逆境中的无奈与痛苦,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深刻感慨。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 鸡犬、牛羊: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依赖,洪水的到来使得生活失去保障。
- 浮糟:象征着失去的希望与未来的渺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江水上涨的高度是几丈?
- A. 一丈
- B. 两丈
- C. 三丈
- D. 四丈
-
诗中描述的“鸡犬萃坟冢”指的是?
- A. 动物们死亡
- B. 动物在困境中聚集
- C. 动物逃跑
- D. 动物安静生活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辙的《江涨》与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前者更侧重于洪水的具体影响,后者则更多体现了战乱带来的愁苦。两首诗都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民生困境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