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陈适齐戏题》

时间: 2025-01-19 20:10:29

庠斋三岁最无功,羞愧宣王禄万钟。

犹欲谈经谁复信,相招执龠便须従。

陈风清净眠真足,齐俗强梁懒不容。

久尔安闲长自怪,此行磨折信天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庠斋三岁最无功,羞愧宣王禄万钟。
犹欲谈经谁复信,相招执龠便须従。
陈风清净眠真足,齐俗强梁懒不容。
久尔安闲长自怪,此行磨折信天工。

白话文翻译:

在庠斋里三年没有什么功名,感到羞愧,仿佛是宣王那样拥有万钟的俸禄。
我还想谈论经书,谁还会相信呢?相互招呼,持笛的人都必须顺从。
在这清静的陈风中,安然入睡真是足够的,而齐地的风俗强横粗暴,让人懒得接触。
久而久之,我在安闲中渐感自怪,这一路上磨砺了我对天工的信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庠斋:指学堂、书院。
  • 宣王:指中国历史上的宣王,因其政治成就而声名显赫。
  • :古代一种乐器,象征音乐或和谐。
  • 陈风:指淳朴的风俗与环境。
  • 齐俗:指齐国的风俗,暗指社会的腐化与强横。

典故解析:
“宣王”与“龠”的提及,反映了古代对当权者与和谐社会的向往。宣王的功绩被尊崇,而持乐器的人则暗示了音乐与和谐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由,号晚晴,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兄长苏轼同为文坛巨匠。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在庠斋求学期间,反映了他对自己学业及社会现状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自陈适齐戏题》以苏辙在庠斋求学三年的感悟为核心,展示了他对个人功名与社会风俗的深刻思考。首句“庠斋三岁最无功”直接点出诗人的自我反省,虽在求学,却未有显著成就,随之而来的“羞愧宣王禄万钟”则将个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彰显了他对功名的渴望与自我鞭策的心态。接下来的“犹欲谈经谁复信”,进一步表达了对学问与信仰的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交流似乎变得愈发稀缺,而持乐器的“相招执龠便须従”则暗示了对和谐与共同体的渴望。

后半部分转而描绘环境,“陈风清净眠真足”象征着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而“齐俗强梁懒不容”则对社会风气的批判,暗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无奈。最后两句回归到自身,“久尔安闲长自怪,此行磨折信天工”,诗人对自己在安闲中产生的自我怀疑,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思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身境遇的反省,也有对社会风气的冷静观察,展现了苏辙作为士人的理想与困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庠斋三岁最无功:在学堂里三年,毫无建树。
  • 羞愧宣王禄万钟:感到羞愧,就如宣王那样的丰厚俸禄。
  • 犹欲谈经谁复信:我依然想讨论经书,然而谁还会相信呢?
  • 相招执龠便须従:相互招呼,持乐器的人都必须顺应。
  • 陈风清净眠真足:在清净的环境中安然入睡,真是足够了。
  • 齐俗强梁懒不容:齐地的风俗强横粗暴,让人懒得接触。
  • 久尔安闲长自怪:长久以来的安闲让我渐感自怪。
  • 此行磨折信天工:这一路上的磨砺削弱了我对天工的信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个人的成就与宣王的俸禄进行比较,突出自我反省。
  • 对仗:如“清净眠”与“强梁懒不容”,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学业与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呈现了士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对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庠斋:象征求学与知识的殿堂。
  • 宣王:代表功名与丰厚的回报。
  • :象征和谐、音乐与人际关系。
  • 陈风:代表清净、宁静的生活环境。
  • 齐俗:象征社会风气的强横与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个场所学习了三年?
    A. 官府
    B. 庠斋
    C. 家中
    D. 市集

  2. “羞愧宣王禄万钟”中的“宣王”指的是:
    A. 汉朝的王
    B. 战国时期的王
    C. 唐朝的王
    D. 宋朝的王

  3. 诗中提到的“齐俗”主要指什么?
    A. 乡村风俗
    B. 社会风气
    C. 家庭习惯
    D. 学术传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表现对功名与人生的思考。
  • 杜甫《望岳》:描绘对理想与风骨的追求。

诗词对比:
比较苏辙与杜甫的作品,两者均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但苏辙更显细腻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动荡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文学概论》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