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五蜀虎图》
时间: 2025-01-04 08:29: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五蜀虎图
梅尧臣
谁谓虎可缚,缚之自有术。
孙生画此系在石,拏绳人立尾垂屈。
坠身怒力欲脱时,顾眄生狞神气出。
江南包氏为最精,毛质虽真猛难匹。
蜀人不敢道知微,知微名重非今日。
白话文翻译
谁说老虎可以被捆绑?捆绑它自有诀窍。
孙生(孙位)把老虎的画作固定在石头上,
拉绳的人屈身立在老虎的尾巴下。
老虎奋力想要挣脱时,
它的眼神中流露出凶狠的神气。
江南的包氏画家技艺最为精湛,
即使毛发的质感再真实,威猛也难以匹敌。
蜀地的人不敢轻易谈论这种微妙之处,
要知道“知微”的名声如今并非始于今日。
注释
- 虎可缚:意为老虎是否可以被捆绑,表达了对老虎强大力量的质疑。
- 孙生:指的是孙位,历史上著名的画家,擅长画动物。
- 拏绳人:指用绳子捆绑老虎的人。
- 坠身:指老虎因被捆绑而下沉的姿态。
- 顾眄:意为回头看,眼神四处张望。
- 包氏:指的是江南的包氏家族,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家族,以画虎技艺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松溪,宋代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尤其以古体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动物为题材,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五蜀虎图》是梅尧臣在观察孙生的老虎画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老虎强大气场的敬畏和对艺术表现力的思考。作品通过描绘老虎的神态,表现了自然界生物的威严与画家的技艺。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五蜀虎图》通过对老虎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谁谓虎可缚”引入,立即引发读者的兴趣,质疑了老虎的力量与束缚的可能性。接着,梅尧臣通过描绘孙生的画作,展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和对老虎的生动刻画。
诗中“坠身怒力欲脱时,顾眄生狞神气出”生动地描绘了老虎在被束缚时愤怒与挣扎的状态,仿佛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凶猛的气息。最后,梅尧臣提到江南的包氏家族,强调了他们在画虎方面的技艺和声望,进一步引出了“知微”的概念,意味着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反思,展现了梅尧臣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考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谓虎可缚:质疑老虎是否真的可以被捆绑,暗示着老虎的力量之大。
- 缚之自有术:捆绑老虎的方法是存在的,表面上似乎在肯定,但暗含难度。
- 孙生画此系在石:提到孙位的画作,表现出艺术的再现。
- 拏绳人立尾垂屈:形象描绘捆绑老虎的人和老虎的姿势,增强画面感。
- 坠身怒力欲脱时:老虎在挣扎时的愤怒状态,体现了动物的本能。
- 顾眄生狞神气出:老虎的眼神中流露出凶狠,展示了其威严。
- 江南包氏为最精:强调包氏画家的技艺高超,画虎技艺无人能敌。
- 毛质虽真猛难匹:即使画得再真实,也无法与真正的威猛相提并论。
- 蜀人不敢道知微:蜀地的人不敢轻易谈论这种微妙的艺术。
- 知微名重非今日:指出“知微”的名声源远流长,强调艺术的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运用比喻手法将老虎与束缚相对比,反映了力量与脆弱的对比。
- 拟人:老虎在挣扎时被赋予了“怒力”和“狞神气”,使其形象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梅尧臣对老虎这一强大生物的敬畏,以及对画家技艺的赞美。通过对老虎的细致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生命与力量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虎:象征着力量、凶猛和自然的威严。
- 绳索:代表了对强大力量的束缚与限制,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控制。
- 画作:体现了艺术的再现与创造,反映了画家的技艺与心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谁是画家?
A. 包氏
B. 孙生
C. 梅尧臣
答案:B -
诗人对老虎的态度是?
A. 蔑视
B. 敬畏
C. 嘲讽
答案:B -
“知微名重非今日”是什么意思?
A. 知道微小的事物在今天才有名
B. 对微妙事物的理解早已被人们所知
C. 微小的事物在今天没有名声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五蜀虎图》都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但前者更多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而后者则展现对艺术与自然的敬畏。
- 《早发白帝城》(李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悟,相比较而言,梅尧臣的作品更注重艺术表现和对力量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宋代诗歌集
- 《梅尧臣诗文集》 - 研究梅尧臣的专著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与分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