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朱吏部子明二首》

时间: 2025-01-06 10:47:24

渡江太史后,当世大儒门。

诸老贤宗子,文公爱嫡孙。

不来陪讲席,却去护留屯。

寂寞冯唐老。

无人为上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朱吏部子明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渡江太史后,当世大儒门。
诸老贤宗子,文公爱嫡孙。
不来陪讲席,却去护留屯。
寂寞冯唐老,无人为上言。

白话文翻译:

渡过江河的太史公(司马迁),是当世大儒的门徒。
众多年长的贤良子弟中,文公(春秋时期的文公)偏爱他的亲孙。
他不来陪伴讲座,却去守护留屯的地方。
冯唐老(冯唐是个老年人)寂寞无聊,竟无人向他倾诉心声。

注释:

  • 太史:古代对史官的称谓,这里指司马迁。
  • 文公:指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以其明智和贤德著称。
  • 陪讲席:指参与讲学或讨论,陪伴在讲台旁边。
  • 护留屯:指守卫或照看某个地方,屯兵驻守。
  • 冯唐:冯唐是个历史人物,因年老而感到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廷翰,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生于1149年,卒于1210年。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主。其作品常常涉及历史题材,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对时局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克庄怀念友人朱子明之际,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无奈与感慨。朱子明是当时的知名人物,刘克庄对他的逝世表示惋惜,同时也借此诗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太史公的引入,展现出一幅文化传承的画面,太史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代表着儒家思想的高峰。接着,诗人提到众多贤良子弟,凸显出一个时代的才俊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然而,朱子明的缺席让这一切显得格外寂寞,诗人对朱子明的追忆中流露出对人才流失的悲哀。诗中“冯唐老”作为孤独的象征,更加深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思考。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使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渡江太史后:开篇以太史公为引,暗指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2. 当世大儒门:强调当前时代的文化氛围,表现出对文化名士的尊重。
  3. 诸老贤宗子:指代众多贤良的年轻人,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群体。
  4. 文公爱嫡孙:反映出对亲情与传承的重视。
  5. 不来陪讲席:表达朱子明未能参与文化活动的遗憾。
  6. 却去护留屯:表现出对守护家园的责任感。
  7. 寂寞冯唐老:冯唐的孤独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与失落。
  8. 无人为上言:揭示出社会的冷漠与个人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冯唐老的寂寞与当时的社交氛围对照,体现出社会的冷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对人才流失的忧虑以及对社会冷漠的反思,流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史:象征着历史的智慧与文化的传承。
  • 文公:代表着贤德与传统的延续。
  • 冯唐:象征着老年人的孤独与失落。
  • 护留屯:体现出对家园的守护与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史”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司马光
    • B. 司马迁
    • C. 诸葛亮
  2. 诗中“寂寞冯唐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忧愁
    • C. 愤怒
  3. “不来陪讲席”暗示了朱子明的什么?

    • A. 受欢迎
    • B. 缺席
    • C.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的怀旧情感:杜甫在《春望》中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刘克庄对友人的怀念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但前者更关心国家,后者则更关注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