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龙王庙》

时间: 2025-01-19 21:55:03

南为吴水北燕云,结伴登临喜得群。

七十二泉从此合,三千馀路恰平分。

安澜已下褒封诏,沉璧无烦草檄文。

惟有仲宣行役苦,登楼久已悔从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分水龙王庙
作者:沈永令 〔清代〕

南为吴水北燕云,
结伴登临喜得群。
七十二泉从此合,
三千馀路恰平分。
安澜已下褒封诏,
沉璧无烦草檄文。
惟有仲宣行役苦,
登楼久已悔从军。

白话文翻译:

南边是吴水,北边是燕云,
与友人结伴登高,喜获群山美景。
这里的七十二泉水汇聚在一起,
三千多条道路恰好在此分开。
安定的船只已下水,接到褒奖的诏令,
沉没的美玉再也不需要烦琐的文书。
唯有仲宣(指王仲宣)在军中劳苦,
登楼已久,后悔自己从军。

注释:

  • 吴水:指江苏省的吴江水,流域南方的水系。
  • 燕云:指北方的燕山云雾,形容北方的风景。
  • 结伴:指与友人一同。
  • 七十二泉:形容水源丰富,七十二泉是指数量众多的泉水。
  • 三千馀路:形容道路非常多。
  • 安澜:指船只平安,安定的状态。
  • 褒封诏:封赏的诏令,表示对有功之人的奖赏。
  • 沉璧:指沉没的美玉,象征失去的美好。
  • 仲宣:王仲宣,指王羲之的别号,后悔从军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永令生于清代,字子云,号岫云。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沈永令游览分水龙王庙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从军生涯的反思,结合了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分水龙王庙》通过对南北水系的描绘,引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南为吴水、北为燕云的地理特征,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登高远望的喜悦。接下来的七十二泉与三千余路的描写则强调了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的丰富及其地理的多样性。诗人自豪地提到安澜已下褒封诏,显示出他对自己成就的自信与满足。

然而,最后两句则转向对自己从军生涯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军旅生活的苦涩与悔意。这种情感的转折让整首诗在自然美景与个人经历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不甘。整体上,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将自然与人文融入一体,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为吴水北燕云:描绘了地理位置,吴水在南,燕云在北,展示了自然景观。
  2. 结伴登临喜得群:与友人一同登高,看到众山风景,心中喜悦。
  3. 七十二泉从此合:强调泉水的汇聚,象征自然的富饶。
  4. 三千馀路恰平分:形容道路众多,展现出此地的繁华与连接。
  5. 安澜已下褒封诏:安定的船只下水,接到奖励的诏令,表现诗人自豪。
  6. 沉璧无烦草檄文:比喻失去的美好无需繁琐的文书,以此感慨人生。
  7. 惟有仲宣行役苦:提到王羲之的自我反思,强调军旅生涯的艰辛。
  8. 登楼久已悔从军:表达对过去选择的遗憾,抒发内心的苦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为吴水北燕云”,上下句构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沉璧的比喻使得失落的情感更加深刻。
  • 夸张:如“三千馀路”,强调了地域的辽阔与多样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展现了对自由与安逸的向往,以及对军旅生活的苦痛与悔恨,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水:象征南方的柔美与富饶。
  • 燕云:象征北方的壮丽与雄浑。
  • 七十二泉:象征水源的丰富与生命的活力。
  • 仲宣:代表了历史与个人的交织,展示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沈永令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七十二泉”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自然的富饶
    • C. 人生的选择
    • D. 战争的苦痛
  3. “惟有仲宣行役苦”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反思?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从军生活的感慨
    • C. 对朋友的怀念
    • D.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可将《分水龙王庙》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苦闷,而沈永令则在对自然的赞美中夹杂了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二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