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浩水千里,层层堤几重。
谁为此过颡,曲障尔朝宗。
浪散忽成雪,潭昏那见龙。
浮山何足论,圣德务含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千里浩荡的水流和重重堤坝的场景。是谁在这里抚平波浪,曲折的阻隔了朝圣的路呢?浪花在阳光下飞散,仿佛化作白雪,深潭中却难见那神龙的身影。浮山又谈何足道,真正的圣德在于包容万物。
注释:
- 浩浩:形容水流浩大,广阔。
- 颡:指波浪的顶端。
- 曲障:曲折的阻挡,暗示障碍。
- 潭昏:潭水昏暗,未见显现。
- 浮山:指浮在水面的山,象征渺小。
- 圣德:指高尚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浩浩水千里”引入,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紧接着“层层堤几重”则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诗中问道“谁为此过颡”,引发对抗争与和解主题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的向往。接着,“浪散忽成雪”描绘出波浪在阳光下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梦幻的氛围。而“潭昏那见龙”则暗示在现实中,真正的神秘与力量往往难以显现,令人感到无奈与困惑。最后,“浮山何足论,圣德务含容”则强调了包容和宽广的心态,表达了对人类道德的期许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浩浩水千里:宏大的水流,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广阔。
- 层层堤几重:重重的堤坝,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努力与局限。
- 谁为此过颡:询问谁来平息波浪,反映对和平使者的期待。
- 曲障尔朝宗:曲折的障碍,隐喻和解之路并不顺利。
- 浪散忽成雪:波浪飞散如雪,展现自然的美丽。
- 潭昏那见龙:深潭昏暗,难以看到神龙,象征着对潜在力量的无能为力。
- 浮山何足论:浮山渺小,人生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 圣德务含容:强调包容的重要,提倡宽广的道德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浪花比作雪,增强了视觉冲击。
- 对仗:如“层层堤几重”和“浪散忽成雪”,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隐喻:将潭水和龙的隐喻,暗示看不见的力量。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强调包容与理解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与变化。
- 堤:代表人类的努力与抵抗。
- 龙:象征力量与神秘。
- 雪:代表纯洁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浩浩水千里”形容的是: A. 水流的广阔
B. 水的清澈
C. 水的温暖
D. 水的深邃 -
“浪散忽成雪”中,雪比喻的是: A. 冬天的寒冷
B. 浪花的美丽
C. 生命的短暂
D. 自然的无情 -
诗中提到的“圣德务含容”,强调的是: A. 忍耐与坚韧
B. 包容与理解
C. 追求与奋斗
D. 智慧与勇气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阮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动荡中对和平的渴望,王阮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思考,而杜甫则通过对国家的忧虑,展现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选读》
- 《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