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秩满次陈纠祖行韵一首》
时间: 2025-01-17 10:20: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之督邮逐彭泽,今之督邮眷昌国。
不令自赋归去来,更以新诗祖行色。
开缄墨湿雨蒙蒙,细读字字含清风。
尘埃三载足昏塞,一听妙语还醒忪。
持归柴桑有茅舍,揭之其间作佳话。
非惟可诧陶渊明,亦愧当年督邮者。
白话文翻译:
昔日的督邮驱逐彭泽,今日的督邮关心昌国。
不让我自己赋诗归去,反而以新诗寄托祖国的风情。
打开信封,墨迹湿润,雨蒙蒙中,细细品读字字句句都蕴含清风。
在尘埃中三年,心情已然昏塞,唯有听到妙语才让我清醒。
将诗带回柴桑的茅屋,挂在其中成为美好的谈资。
这不仅让我惊叹陶渊明的才华,也让我对当年的督邮感到惭愧。
注释:
- 督邮: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这里指代地方官员。
- 彭泽:指的是陶渊明,曾因不满官场而辞官归隐。
- 归去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为辞官归隐。
- 缄:信封,古时用以装信的物品。
- 墨湿:墨水湿润,指刚写好的诗。
- 尘埃三载:经历了三年的尘世生活。
- 柴桑:指陶渊明归隐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阮,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阮对当时官场与隐逸生活的反思中,表达了对陶渊明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王阮的《昌国秩满次陈纠祖行韵一首》不仅是一首古诗,更是对古今官场与隐逸思想的一次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的督邮与今日的督邮,揭示了官场的变化以及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开头两句,王阮以“昔之”和“今之”对比,引出对不同官员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一种对理想官职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则更加细腻,通过“开缄墨湿雨蒙蒙,细读字字含清风”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在雨中品味文字的清新感受,似乎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尤其是“尘埃三载”的描写,展示出作者在世俗中的迷茫与孤独,唯有“妙语”能唤醒他沉睡的心灵。
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归隐之地的美好与对陶渊明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当年督邮的惭愧,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认知。整首诗在意象上,既有对大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物心理的挖掘,展现了王阮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之督邮逐彭泽:回顾历史,昔日的督邮对陶渊明的逐出,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 今之督邮眷昌国:如今的督邮关心昌国,暗示现实的变化与责任。
- 不令自赋归去来:不让我自己写诗归隐,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 更以新诗祖行色:以新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情。
- 开缄墨湿雨蒙蒙:打开信封,湿润的墨迹在雨中,画面生动。
- 细读字字含清风:品读字句,感受其中的清新气息。
- 尘埃三载足昏塞:经历三年世俗生活,心灵感到迷茫。
- 一听妙语还醒忪:听到美妙的言辞,才感到清醒。
- 持归柴桑有茅舍:将诗带回家,茅屋成为精神寄托。
- 揭之其间作佳话:在茅舍中谈论这些诗句,增添生活情趣。
- 非惟可诧陶渊明:不仅令人惊叹陶渊明的才情。
- 亦愧当年督邮者:对昔日督邮的惭愧,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之”和“今之”对比,强调时间的变化与心境的不同。
- 拟人:将诗句中的字词拟人化,表现出对文字的深情。
- 意象:诗中反复出现的“雨”、“墨湿”、“清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督邮:象征权力与责任的角色。
- 彭泽:陶渊明的象征,隐逸与理想的化身。
- 清风:代表自然与精神的清新。
- 雨蒙蒙:象征迷茫与不确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督邮”指的是哪个角色?
- A. 诗人
- B. 官员
- C. 隐士
-
诗人对陶渊明的态度是?
- A. 羡慕
- B. 嫉妒
- C. 漠视
-
诗中“尘埃三载”是指?
- A. 生活的烦恼
- B. 学习的时间
- C. 游历的经历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王阮在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上有共同之处,但王阮更突显对现实官场的无奈与反思。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归隐的决心。两者都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却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陶渊明全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