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扁舟东去几时还,
身寄云涛泱漭间。
一夜橹声鸣到晓,
觉来满眼是它山。
白话文翻译:
小船向东漂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我身处这云涛波涛汹涌的水面之间。
一夜间,橹声响个不停,直到天亮。
醒来时,眼前所见的都是别的山峦。
注释:
- 扁舟:小船。
- 东去:向东漂去。
- 几时还:何时才能回来。
- 身寄:身处、身在。
- 云涛泱漭:形容云雾和波涛的浩瀚。
- 一夜:一个晚上。
- 橹声:划船发出的声响。
- 鸣到晓:响个不停直到天明。
- 觉来:醒过来时。
- 满眼是它山:眼前所见的都是其他的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士纯,号云舫,南宋诗人,著有诗词数十首。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独自乘舟东行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慨。诗中的舟行与云涛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无常,饱含哲理。
诗歌鉴赏:
《舟中 其一》以小舟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于归家的渴望以及人生的无常。开篇“扁舟东去几时还”,一句便引入了主题,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漂泊感。小船象征着离别,东去的方向暗示着对未来的未知。接下来的“身寄云涛泱漭间”更是将这种无助感推向极致,身处云涛之间,宛如在浩瀚的人生中迷失方向。
“一夜橹声鸣到晓”,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孤独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夜的橹声不仅是船行的声音,也是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与惆怅。直到“觉来满眼是它山”,诗人从梦中醒来,看到的是陌生的山峦,暗示着即便身在异乡,归家的路途依旧遥远。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将人与自然、归乡与漂泊的主题有机结合,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扁舟东去几时还”:问船何时能回,体现了对归乡的渴望。
- “身寄云涛泱漭间”:描绘身在波涛汹涌的境地,感受孤独与无助。
- “一夜橹声鸣到晓”:一夜的舟行声,象征着漫长的漂泊。
- “觉来满眼是它山”:醒来时看到的都是陌生的山,暗示归乡的无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舟比作漂泊的人生,云涛象征人生的波折。
- 拟人:橹声似乎在诉说诗人的孤独与思乡。
- 对仗:上下联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旅行孤独的感慨,以及人生漂泊的无常。
意象分析:
- 舟:象征漂泊与离别,承载着诗人的思绪与情感。
- 云涛:代表人生的艰难与不确定,体现了自然的浩瀚。
- 山:象征着归属与故乡,陌生的山则暗示了诗人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扁舟东去几时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归乡的渴望
B. 对旅行的享受
C. 对自然的赞美 -
“身寄云涛泱漭间”中的“云涛”指的是什么? A. 人生的波折
B. 船只的速度
C. 水面的平静 -
诗中提到的“它山”是什么意思? A. 诗人故乡的山
B. 陌生的山峦
C. 诗人理想中的山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张孝祥与李白的舟行主题,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但张孝祥更侧重于孤独与思乡,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诗三百首》
- 《张孝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