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时间: 2025-01-14 05:37: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作者:汪精卫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馀生成底事,空令故人僭僽。愧戴却头颅如旧。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白话文翻译
别后你平安吗?不久的重逢却是凄凉无比,许多事情令人不堪回首。祖国破碎、家庭失去的无尽仇恨,禁锢了我这一生的消受。又添了无尽的离愁。眼底心头似乎还是昨日的情景,诉说着心中的期盼,夜夜都希望能携手相伴。一腔热血,为了你而倾心。泪痕浸湿了纸笺。倚靠在寒冷的被褥上反复细读,残灯如豆。留下这余生又能做些什么,只让老朋友感到无奈。心中愧疚,似乎依旧戴着旧日的头颅。跋涉过关山河流,知道其中的艰辛,愿孤魂能在车前后环绕保护。肠断之痛,歌声难再。
注释
- 金缕曲:一种古典词牌名,常用以表达离愁别绪。
- 平安否:问候对方的安否。
- 国破家亡:指国家破碎,家庭失散,常用于表达悲痛的情感。
- 离愁:指离别后的愁苦。
- 倚寒衾:依靠在寒冷的被子上。
- 残灯如豆:形容灯光微弱,像豆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精卫(1883-1944),字汝珍,号逸舟,晚号梅溪,近代政治家和诗人。他曾任中华民国的总统,但因其政治立场而备受争议。汪精卫在诗词方面有较高造诣,作品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金缕曲》创作于动荡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破碎、家庭离散的深切哀痛和无奈。诗中充满了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思念,渗透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金缕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汪精卫对国家和故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后的凄凉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以“别后平安否”问候,立刻引出主题,表达了对远方人的关心。接着,通过“国破家亡无穷恨”的直白表述,诗人将个人的悲痛与国家的苦难紧密相连,展现出一位诗人的家国情怀。
在词中,"离愁万斗" 和 "心期夜夜常携手" 的描写,进一步突显了离别带来的愁苦,情感真挚而深刻。诗人用“泪痕料渍云笺透”描绘了自己因思念而流下的泪水,纸笺上留下的痕迹仿佛是对往昔深情的追忆。
“倚寒衾循环细读”则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细致回味,孤独的夜晚与昏暗的灯光映衬出内心的凄凉与无助。最后,诗中的“肠已断,歌难又”以强烈的情感总结全篇,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爱情的渴望。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无奈,展现出诗词作品的深厚情感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后平安否:开篇以问候引入,直接表达对故人的关心。
- 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重逢的喜悦被凄凉的情感覆盖,无法回首往事。
- 国破家亡无穷恨:国家的破败和家庭的失散令人痛心。
- 禁得此生消受:对于这种无尽的痛苦,诗人感到无能为力。
- 又添了离愁万斗:离愁的加重,情感愈发沉重。
- 眼底心头如昨日:回忆往昔的情景,似乎仍在眼前。
- 诉心期夜夜常携手:表达对过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痕料渍云笺透”,将泪水与纸笺的关系比喻出思念的深重。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使用排比手法增强情感的层次感,如“肠已断,歌难又”。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对国家和故人深切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动荡时代下人们的悲苦心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愁:象征着思念与别离的痛苦。
- 寒衾:象征孤独和冷清的环境。
- 残灯:象征孤寂和微弱的希望。
- 孤魂:象征对逝去的人的追念和哀悼。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悲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国破家亡”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悲痛
C. 疲惫
D. 厌倦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泪痕料渍___”应填入什么字?
-
判断题:诗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对/错)
答案
- B
- 云笺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经典作品,表达离愁与对故国的思念。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的作品,表现对爱情与国家的双重思考。
诗词对比
《金缕曲》 vs 《离骚》
- 主题: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但《金缕曲》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和无奈,而《离骚》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 风格:汪精卫的词风较为婉约细腻,而屈原的《离骚》则更为激昂与奔放。
参考资料
- 《汪精卫研究》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