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意复蹉蛇,园林日愁寂。
枝边绿阴重,砌下红英积。
兹亭花最繁,飘零尤可惜。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再次缓慢地回归,园子里每天都愁苦而寂静。
树枝上的绿荫更加浓厚,台阶下的红花积累成堆。
在这亭子里,花儿开得最为繁盛,然而它们的飘零更加令人惋惜。
注释:
- 蹉蛇:此处形容春天的到来缓慢,像蛇一样缓缓爬行。
- 愁寂:愁苦的寂静,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忧伤的情感。
- 绿阴重:指树木的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阴影。
- 红英:指盛开的红花。
- 飘零:花瓣随风飘落,表达了对花的珍惜和惋惜之情。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特定典故,但其表达的对春花的惋惜与古人常有的花落之悲相呼应,尤其是在《红楼梦》中,花落即人去的意境,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该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司马光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花开之时。诗人通过对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反映了北宋时期士人的情怀。
诗歌鉴赏: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诗 其九 惜花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首句“春意复蹉蛇”以生动的比喻引入主题,春天的气息如同缓慢而不急的蛇,暗示了时间的无情与春天的来临并非一帆风顺。紧接着的“园林日愁寂”则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生机与寂静之间的对比。
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枝边绿阴重,砌下红英积”描绘了春天繁荣的景象,绿荫浓厚,红花纷飞,然而“飘零尤可惜”却又道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尽管花开得绚烂,但终究难逃落幕的命运。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感伤。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司马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反映了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怀和审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意复蹉蛇:春天的气息再次缓缓到来,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迟缓。
- 园林日愁寂:园林里每天都显得愁苦而寂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枝边绿阴重:树木的绿荫浓重,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环境。
- 砌下红英积:台阶下红花积累如堆,描绘出春花绚丽的景象。
- 兹亭花最繁:在这亭子里,花朵盛开得最为繁盛,强调了美的存在。
- 飘零尤可惜:花儿飘零,让人更加感到惋惜,表现了对短暂美好的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意比作“蹉蛇”,生动形象。
- 对仗:如“绿阴重,红英积”,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花儿的“飘零”赋予了它们情感,使得自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花的描写,反映了对生命短暂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自然的珍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开始。
- 花:象征着美好与短暂,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
- 绿阴:象征着生机与繁荣,代表着春天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意复蹉蛇”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春天来得很快
- B. 春天来得很慢
- C. 春天没有来
-
“砌下红英积”中的“红英”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叶子
- B. 红色的花瓣
- C. 橙色的果实
-
诗中对花的态度是?
- A. 漠然
- B. 珍惜和惋惜
- C. 轻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写自然之美,但更侧重于壮丽的山水景观。
- 《春望》:描绘春天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