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李卫公平泉庄
相国已何在,空山余故林。
曏时堪炙手,今日但伤心。
陵谷尚未改,门阑不可寻。
谁知荆棘地,鹤盖旧成阴。
白话文翻译:
游览李卫公的泉庄,
相国如今何处可寻,空山仍是往日的旧林。
往昔在此处曾是热闹的场所,如今只剩下伤感。
山陵与谷地依然未变,门前的栏杆已无处可寻。
谁能想到,荆棘丛生的地方,曾有鹤的庇护成了阴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相国:指的是李卫公,即李德裕,曾任宰相。
- 余故林:剩下的旧树林。
- 曏时:往昔,过去的时间。
- 堪:能够,值得。
- 陵谷:山陵与谷地。
- 门阑:门前的栏杆或栅栏。
- 荆棘:指荆棘丛生的地方,象征荒凉。
- 鹤盖:指鹤的庇护,象征高洁或安宁。
典故解析
李卫公是唐朝著名的宰相,诗人通过对李卫公的追忆,表达自己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如今荒凉的对比。诗中提到的鹤,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暗示曾经的美好已不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司马光的诗风简练、情感真挚,常以历史和个人经历为题材,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游李卫公平泉庄》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变迁。诗中的李卫公象征着昔日的辉煌与理想,诗人通过游览旧址,感怀历史的变迁,寄托对理想与美好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李卫公泉庄的游览,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深切怀念与现实的失落感。首句“相国已何在”,开篇便引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透出一种孤独感与思索。接下来的“空山余故林”,描绘了幽静的环境,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曾经的盛景已不复存在。
“曏时堪炙手,今日但伤心”,将时间的变迁与个人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表达出对往日繁华的缅怀和今日现状的无奈。接下来的“陵谷尚未改,门阑不可寻”则进一步强调时光的流逝带来的无情,旧日的门阑已消失无踪,似乎暗示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
最后的“谁知荆棘地,鹤盖旧成阴”则通过对比,揭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变化,荆棘丛生的地方取代了曾经的高洁与安宁,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丰富,情感上深邃,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反思,构成了一幅深刻的历史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国已何在:追问李卫公的去向,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 空山余故林:描绘静谧的山林,隐含历史的遗留,彰显时间的流逝。
- 曏时堪炙手:曾经此地热闹非凡,令人向往。
- 今日但伤心:如今却让人感到失落与伤感。
- 陵谷尚未改:山川地貌依旧,时间似乎没有改变自然。
- 门阑不可寻:昔日的门栏已不见,象征着过去的消逝。
- 谁知荆棘地:意外地发现荆棘丛生的荒凉之地。
- 鹤盖旧成阴:曾经的高洁已被阴暗覆盖,象征理想的破灭。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与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象征:通过鹤、荆棘等意象传达高洁与荒凉的对比,深化主题。
- 排比:句式的整齐划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李卫公泉庄的游览,反映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情感冲击,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山:象征宁静,但也暗含孤独与荒凉。
- 故林:代表过去的美好与怀念。
- 荆棘:象征困苦与荒凉,暗示现实的无奈。
- 鹤盖:象征着高洁与理想,代表着曾经的辉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相国已何在”中“相国”指的是谁?
A. 李白
B. 李德裕
C. 杜甫
D. 司马光 -
诗中“陵谷尚未改,门阑不可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失落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鹤盖”象征什么?
A. 贫困
B. 高洁与理想
C. 时间的流逝
D. 友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司马光的《游李卫公平泉庄》更加强调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沧桑,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二者均展现了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诗经》与《楚辞》
- 《唐诗三百首》
- 司马光《资治通鉴》相关章节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