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皂荚行》
时间: 2025-01-04 08:5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皂荚行
—— 陈叔度 〔宋代〕
绿叶森森迎晓日,
双双暗结秋霜实。
乾坤造化借风流,
阴灵滑稽为谁匹。
一蔕双葩心两同,
风力雨绵神其功。
中官始奏献奇异,
祥图瑞牒挥毫锋。
四海万方只一株,
缭绕周墙百丈余。
侍从宫娃共争取,
攀援棘刺血罗襦。
采得温泉奉金辇,
雪莹肌肤红玉暖。
合难当前此物生,
上皇都笑天机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皂荚树在晨曦中迎接阳光,枝叶繁茂,结满了果实。自然的造化和风的流动,使得这株植物显得独特而奇妙。诗中提到,一朵双花心意相通,风雨相伴,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诗句也提到官员向皇帝献上这种稀奇的植物,带来了吉祥的图案和华丽的文书。四海之内只有这一株皂荚,围绕着高墙生长,宫女们争相攀援,甚至为了它而受伤流血。最后,诗人写到采集温泉水来奉献给皇帝,温暖了肌肤,像红玉一样美丽。即使在这样的景象面前,皇帝也笑称这种植物的出现是天意的浅薄。
注释
- 皂荚:一种植物,因其豆荚状果实而得名,常用于装饰和药用。
- 森森: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
- 霜实:结实的果实,霜是秋天的象征。
- 乾坤:指自然界,宇宙。
- 滑稽:幽默而有趣。
- 中官:指宫廷中的官员。
- 祥图瑞牒:吉祥的图案和书信,象征着福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叔度,字季明,号子华,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观察而闻名。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事理为题材,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双皂荚行》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富裕且多姿多彩。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吉祥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双皂荚行》以皂荚树为主线,借助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美的赞美。诗中通过细致的描绘,将皂荚的茂盛与丰盈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尤其是在描写皂荚的果实时,诗人使用了“秋霜实”这一意象,暗示了丰硕的收获与自然的神奇。
诗中的“中官始奏献奇异,祥图瑞牒挥毫锋”则反映了诗人在宫廷生活的观察,揭示了当时对稀奇植物的重视和追捧。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剖析。
诗的最后部分,描绘了皇帝对这种植物的反应,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也暗含了对命运和天意的思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表象下,蕴含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世间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叶森森迎晓日:描绘皂荚树在晨光中展现出的生机与美丽。
- 双双暗结秋霜实:意指果实的丰盈,暗示着秋天的来临。
- 乾坤造化借风流:自然的造化与风的流动,使得生命显得更加神奇。
- 阴灵滑稽为谁匹:自然界的幽默与奇妙,似乎是为谁所创造。
- 一蔕双葩心两同:双花同心,象征着和谐与共鸣。
- 风力雨绵神其功:自然的风雨助力于生命的成长与繁荣。
- 中官始奏献奇异:宫廷官员向皇帝献上这种珍贵植物。
- 祥图瑞牒挥毫锋:呈现吉祥的图案与文书,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 四海万方只一株:强调这株皂荚的独特性和珍贵性。
- 缭绕周墙百丈余:形象地表现出皂荚树生长的茂盛。
- 侍从宫娃共争取:宫女们为了得到这植物而争相攀援。
- 攀援棘刺血罗襦:形象描绘了采集过程中的艰辛与牺牲。
- 采得温泉奉金辇:将温泉水献给皇帝,象征着珍贵。
- 雪莹肌肤红玉暖:形容植物的美丽,带来温暖的感觉。
- 合难当前此物生:暗示了这种植物的生长与生存的困难。
- 上皇都笑天机浅:最后一句反映了皇帝的幽默与对命运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莹肌肤红玉暖”,将植物的美丽与珍贵的红玉作比较。
- 拟人:如“迎晓日”,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大多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揭示了宫廷生活的繁华与对稀奇事物的追求。诗人通过皂荚树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奇迹的敬畏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皂荚:象征着生命的茂盛与丰盈。
- 绿叶: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
- 秋霜:象征着成熟与收获。
- 风雨: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历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双皂荚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叔度
- C. 杜甫
-
诗中“绿叶森森迎晓日”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秋天的到来
- B. 生命的繁荣
- C. 暴风雨的来临
-
诗中提到的“中官”是指什么?
- A. 普通百姓
- B. 宫廷中的官员
- C. 农民
答案
- B. 陈叔度
- B. 生命的繁荣
- B. 宫廷中的官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双皂荚行》与《登高》: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双皂荚行》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