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邕市送春, 屡欲游合浦, 未果行。 百无聊赖, 其一 时将还京》

时间: 2025-01-17 10:09:52

作雨作雷三月暮。

春去匆匆,零落红繁蕗。

邕水斜阳飞鸟渡,湿云垂处天涯路。

初服初心都未负。

何日纶竿,来拂珊瑚树。

试荐新盘搜夏圃,赖瓜味胜秋荼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踏枝
邕市送春, 屡欲游合浦, 未果行。
百无聊赖, 其一 时将还京。
作雨作雷三月暮。春去匆匆,零落红繁蕗。
邕水斜阳飞鸟渡,湿云垂处天涯路。
初服初心都未负。何日纶竿,来拂珊瑚树。
试荐新盘搜夏圃,赖瓜味胜秋荼苦。

白话文翻译:

春天在邕市送别,屡次想去合浦游玩,但都未能成行。
无所事事,闲得无聊,正值此时我将返回京城。
三月的暮色中雷雨交加,春天匆匆离去,繁花凋零。
邕水边,夕阳斜照,飞鸟掠过,湿云低垂,天涯路途遥远。
我初次穿上新衣,初心未曾辜负。何时能拿起钓竿,轻拂珊瑚树?
试着用新盘盛夏收获的果实,幸赖瓜果的美味胜过秋天的苦茶。

注释:

  • 邕市:指广西南宁的邕州,古称邕市,是一个文化和经济中心。
  • 合浦:古代一个县名,位于今广西合浦县,因其美景而闻名。
  • 繁蕗:指繁茂的蕨类植物,象征春天的生机。
  • 纶竿:指钓鱼用的竿,象征悠闲的生活。
  • 珊瑚树:象征美好与珍贵的物品,可能代表思念或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迩冬,现代诗人,作品多以自然、人生哲理为主题,语言清新,意象丰富。其诗歌常融入个人情感,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在春季的离别与归途之间,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盼,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浓郁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以“邕市送春”引入,立刻带给人一个春天即将离去的氛围,接着“屡欲游合浦,未果行”则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又无奈的情绪。诗中“作雨作雷三月暮”更是将春天的匆匆流逝写得淋漓尽致,雷雨交加的画面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急促感。

后半部分,通过“邕水斜阳飞鸟渡”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考与对自由的渴望。“初服初心都未负”表达了对初衷的坚守,而“何日纶竿,来拂珊瑚树”则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试荐新盘搜夏圃”一联,描写了夏季的丰收,象征着希望与美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在情感上从对春天的留恋,逐渐转向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深思与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邕市送春,屡欲游合浦,未果行。”:在邕市送别春天,屡次想去合浦游玩,但都未能如愿。
  • “百无聊赖,其一时将还京。”:无所事事,闲得无聊,正值此时我将返回京城。
  • “作雨作雷三月暮。”:三月的暮色中雷雨交加。
  • “春去匆匆,零落红繁蕗。”:春天匆匆离去,繁花凋零。
  • “邕水斜阳飞鸟渡,湿云垂处天涯路。”:邕水边,夕阳斜照,飞鸟掠过,湿云低垂,天涯路途遥远。
  • “初服初心都未负。”:我初次穿上新衣,初心未曾辜负。
  • “何日纶竿,来拂珊瑚树。”:何时能拿起钓竿,轻拂珊瑚树?
  • “试荐新盘搜夏圃,赖瓜味胜秋荼苦。”:试着用新盘盛夏收获的果实,幸赖瓜果的美味胜过秋天的苦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去匆匆”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转瞬即逝。
  • 拟人:如“湿云垂处”给云赋予了人的特性,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如“作雨作雷”与“春去匆匆”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离去与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希望与生机。
  • 邕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生活的旅程。
  • 飞鸟:象征自由与向往。
  • 珊瑚树:象征美好与珍贵的愿望。
  • 瓜果:象征丰收与生活的甜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邕市”位于哪个地方?
    A. 广西南宁
    B. 四川成都
    C. 湖南长沙
    D. 广东广州

  2. 诗人对未来的生活持什么态度?
    A. 消极
    B. 无所谓
    C. 积极向上
    D. 迷惘

  3. “何日纶竿,来拂珊瑚树”中“纶竿”指的是什么?
    A. 钓鱼竿
    B. 渔网
    C. 锄头
    D. 锯子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对春天的感怀与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陈迩冬的《鹊踏枝》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涉及到思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而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