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山寺》

时间: 2025-01-04 09:17:38

听熟朝鱼又暮钟,全将慵懒度三冬。

贪眠豹褥窗间日,怕拥驼裘陌上风。

登版自怜行蹭蹬,读碑仍怪视蒙笼。

少年豪壮今如此,略与残僧气味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日山寺
范成大 〔宋代〕
听熟朝鱼又暮钟,全将慵懒度三冬。
贪眠豹褥窗间日,怕拥驼裘陌上风。
登版自怜行蹭蹬,读碑仍怪视蒙笼。
少年豪壮今如此,略与残僧气味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懒散的冬日,诗人习惯了早晨和晚上的钟声,整日懒散度过。贪图睡眠,享受窗前的阳光,害怕在外面寒风中被驼毛裘衣所包围。自己登上版面,却因行动缓慢而自怜,读着碑文仍然觉得模糊不清。回想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却与残败的僧人相似,感叹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

注释

  • 朝鱼:指早晨的鱼声,可能是指寺庙的晨钟。
  • 暮钟:指傍晚的钟声,寺庙的晚钟。
  • 豹褥:指用豹皮制成的床褥,形容舒适。
  • 驼裘:驼毛制成的外衣,形容保暖。
  • 登版:登上书版,指写字或读书。
  • 蒙笼:指视线模糊,或被蒙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复,号石湖,江苏吴江人。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擅长山水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兼具雄浑与细腻。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元日山寺》创作于元旦时节,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山寺中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年轻时豪情的怀念。诗人选择在寺庙中度过元旦,反映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俗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淡的笔触描绘了冬日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慵懒,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慨。诗人通过“听熟朝鱼又暮钟”开篇,便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安静而悠闲的氛围,钟声的节奏仿佛在提醒着时光的流逝。接着,他用“贪眠豹褥窗间日,怕拥驼裘陌上风”描绘了他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外界寒冷的畏惧,似乎在逃避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

在“登版自怜行蹭蹬,读碑仍怪视蒙笼”中,诗人将自己的状态更加具体化,表明自己虽然身处文化的氛围中,却因懒惰而感到自怜。这里的“读碑”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最后一句“少年豪壮今如此,略与残僧气味同”,是对自己年轻时豪情壮志的深刻反思。与残僧的对比,突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在岁月磨砺下的心态变化。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听熟朝鱼又暮钟:耳边的晨钟和晚钟,已然熟悉,暗示一种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
  2. 全将慵懒度三冬:整日慵懒地度过寒冷的冬天,表现出对冬日的无所事事。
  3. 贪眠豹褥窗间日:享受窗前的阳光,贪图睡眠,体现了舒适与懒惰。
  4. 怕拥驼裘陌上风:害怕在外面遭遇寒风,反映出对寒冷的恐惧与逃避。
  5. 登版自怜行蹭蹬:登上书版却因懒惰而自怜,表现出诗人的自我调侃。
  6. 读碑仍怪视蒙笼:读碑文却觉得模糊不清,暗示对知识的迷惑。
  7. 少年豪壮今如此:回忆年轻时的豪壮,感慨今昔的对比,流露出感伤。
  8. 略与残僧气味同:与残僧的气味相似,体现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贪眠豹褥”和“怕拥驼裘”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生活比作懒散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
  • 拟人:如“读碑仍怪视蒙笼”,赋予碑文以情感,增强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及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无奈,反映出一种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压力的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朝鱼:象征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规律。
  2. 暮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3. 豹褥:象征舒适与安逸的生活状态。
  4. 驼裘:象征寒冷与外界的威胁。
  5. 残僧:象征对世俗的超脱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声音引入诗的主题?

    • A. 鸟鸣
    • B. 钟声
    • C. 风声
  2. “贪眠豹褥窗间日”中的“豹褥”指的是什么?

    • A. 柔软的床褥
    • B. 硬板床
    • C. 草席
  3. 诗中的“少年豪壮今如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失落
    • C. 快乐

答案

  1. B. 钟声
  2. A. 柔软的床褥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对时光和亲人的思念,但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 《山中杂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内心的宁静,风格更为清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