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朋元不赴湖上观雪之集明日余召试玉堂见寄二绝次其韵 其二
作者:范成大
文场宁复鬓霜宜,白玉堂前雪霁时。
不惜狂言枨忌讳,秃毫冰砚竟无奇。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文场上,渐渐白了鬓发,正是适合的年纪;在白玉堂前,雪过天晴的时刻。
不在乎那些轻狂的言论和忌讳,光秃的毛笔和冰冷的砚台,终究显得平常无奇。
注释
字词注释:
- 文场:指文学的舞台或场所。
- 霜宜:指鬓发上已有白霜,形容年纪渐长。
- 白玉堂:指诗人所处的书房或雅集场所。
- 雪霁时:雪停后,天空晴朗的时刻。
- 狂言:轻佻或过于自信的言辞。
- 枨:古代书法用的笔,形容笔力不足。
- 秃毫:指没有毛的笔,暗指书法水平低下。
- 冰砚:冰冷的砚台,象征书写时的冷清。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及的“白玉堂”可以视为一个文人雅集的象征,表达了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淹,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著称,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作者经历个人生活的起伏与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歌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文人气节的坚持。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文人生活的感慨。全诗从个人的感受出发,以“文场宁复鬓霜宜”开篇,既描绘了自己的年华渐逝,也引出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白玉堂前雪霁时”,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明朗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文学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不惜狂言枨忌讳,秃毫冰砚竟无奇”,则展现了诗人对文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的反思。他不在乎世俗的评价与偏见,反而更看重个人的真诚与执着。这种态度与诗的清新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意境上清新脱俗,体现了范成大作为一位文人的深刻思考和淡泊心境,既是一种自我反省,也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场宁复鬓霜宜:在文坛上,自己已渐渐白发,说明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成长。
- 白玉堂前雪霁时:在白玉堂前,雪后初晴,营造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
- 不惜狂言枨忌讳:不在乎那些轻率的言辞和社会的忌讳,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态度。
- 秃毫冰砚竟无奇:即使是光秃的毛笔和冰冷的砚台,也未必能产生什么特别的作品,暗示着对创作的平淡认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文场”与“白玉堂”、“雪霁”与“冰砚”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用“秃毫冰砚”比喻创作的艰难与无奈,传达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文人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评价的淡然态度,表明了对真诚创作的追求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反映诗人内心的追求。
- 霜: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白玉堂:象征文人雅集,反映文化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朋元不赴湖上观雪之集明日余召试玉堂见寄二绝次其韵 其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范成大
D. 苏轼 -
诗中提到的“白玉堂”象征着什么?
A. 诗人的家
B. 文人雅集的场所
C. 自然风景
D. 学校 -
诗中提到的“狂言”指的是什么?
A. 轻率的言辞
B. 诚挚的言语
C. 诗人的思想
D. 社会的偏见
答案:
1.C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追求。
- 王维《山居秋晓》: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和谐。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作品与陶渊明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体现了淡泊明志的情怀,但范成大更注重文人身份的自省,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集》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