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透屋松风蟹眼汤,
野人纱帽自煎尝。
谏议不分三道印,
赵州剩借一瓯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松风从窗户吹进来,蜕壳的蟹与清汤相映成趣;乡间的人戴着纱帽,自己动手煮茶享用。诗中提及的“谏议”似乎在表达一种对官场的无奈,最后提到的“赵州”是借用典故,意味着珍贵的茶香。
注释:
字词注释:
- 透屋:指透过房屋的意思,形容风从窗户吹入。
- 松风:松树发出的风声,象征清新自然。
- 蟹眼汤:蟹眼指的是螃蟹的眼睛,蟹眼汤是用螃蟹做的汤。
- 野人:指山野中的人,通常指隐居的人。
- 纱帽:一种轻便的帽子,常用于夏季防晒。
- 谏议:指劝谏和讨论的文书或言辞。
- 三道印:古代官书的盖印,象征正式的文件。
- 赵州:指赵州茶,出自赵州,象征美好的茶。
典故解析:
- 赵州借香:赵州的茶因其独特的香气而闻名,诗中提到借用,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字君贞,号青山,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具清新幽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潘牥隐居之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茶的意象,表达了他追求清静生活的情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松风和蟹眼汤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生活画面。诗人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还通过乡间人的形象,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透屋松风”引入了清新的空气,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同时“蟹眼汤”又暗示了生活的富足与闲适。这种对比显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暖的深刻理解。
紧接着,诗中提到的“谏议不分三道印”,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官场规则的无奈与讽刺,暗示了诗人与世俗的隔阂。最后“赵州剩借一瓯香”则是对茶的赞美,也可以看作对茶文化的推崇,象征着一种纯粹、真实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透屋松风蟹眼汤: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松风透过窗户,蟹眼汤的清香扑鼻,营造出一种自然与美食相融合的画面。
- 野人纱帽自煎尝:乡间的人戴着简单的纱帽,动手煮茶,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谏议不分三道印:表达了对官场的无奈,暗示权威与真正的自由之间的冲突。
- 赵州剩借一瓯香:引入赵州茶,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对茶文化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蟹眼汤”作为生活富足的象征。
- 对仗:诗句中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松风、蟹眼、茶等意象交织,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生活,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渴望,同时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与隔阂,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风:象征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蟹眼汤:代表生活的富足与享受。
- 纱帽:象征简单与朴素的生活。
- 茶:代表文化、情感与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蟹眼汤”主要象征什么?
A. 富足
B. 清贫
C. 官场 -
诗人对于官场的态度是?
A. 向往
B. 无奈
C. 赞美 -
“赵州”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茶的象征
C. 人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茶》 by 陶渊明
- 《秋夕》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茶》同样描绘了茶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归隐田园的情怀。
- 杜甫的《秋夕》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烦恼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折射出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茶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