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月》

时间: 2025-01-01 14:44:25

镜破何年合,珠沈几日还。

空明歙溪石,行列婺州山。

雁泊宵仍警,虫哀夜不閒。

传呼语舟子,移楫近前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四夜月 赵蕃 〔宋代〕

镜破何年合,珠沈几日还。 空明歙溪石,行列婺州山。 雁泊宵仍警,虫哀夜不閒。 传呼语舟子,移楫近前湾。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镜子破碎了,何时才能重圆?珍珠沉没了,几时才能再现? 歙溪的石头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空明,婺州的山峦排列成行。 大雁在夜晚依然警惕地停泊,昆虫在哀鸣,夜晚从未闲暇。 我呼唤船夫,让他将船桨移近前方的湾口。

注释: 字词注释:

  • 镜破何年合:比喻夫妻分离或事物破碎后何时能重圆。
  • 珠沈几日还:比喻珍贵之物失去后何时能找回。
  • 空明:形容月光下的景物清晰透明。
  • 歙溪石:指歙县溪边的石头。
  • 行列婺州山:婺州的山峦排列有序。
  • 雁泊宵仍警:大雁夜晚停泊时依然保持警觉。
  • 虫哀夜不閒:昆虫在夜晚哀鸣,表示夜晚不宁静。
  • 传呼语舟子:呼唤船夫。
  • 移楫近前湾:让船夫将船移近前方的湾口。

典故解析:

  • 镜破何年合: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破镜重圆合”,比喻夫妻分离后重逢。
  • 珠沈几日还:出自《庄子·外物》“珠沈于渊”,比喻珍贵之物失去后难以找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夜晚乘船时所作,表达了对离别和重逢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乘船旅行时,夜晚看到月亮和周围景物,引发了对离别和重逢的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离合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晚的月亮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离合的深刻感慨。诗中“镜破何年合,珠沈几日还”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重逢的期盼。后文通过对歙溪石、婺州山、雁泊、虫哀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不失生机的夜晚氛围。最后呼唤船夫移船,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行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镜破何年合,珠沈几日还”:通过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重逢的期盼。
  • “空明歙溪石,行列婺州山”:描写月光下的自然景物,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雁泊宵仍警,虫哀夜不閒”: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达了夜晚的生机和不安。
  • “传呼语舟子,移楫近前湾”:呼唤船夫移船,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行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破何年合”和“珠沈几日还”,形象地表达了离别和重逢的期盼。
  • 拟人:如“雁泊宵仍警”和“虫哀夜不閒”,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空明歙溪石,行列婺州山”,语言工整,意境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离别和重逢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离合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破:比喻夫妻分离或事物破碎。
  • 珠沈:比喻珍贵之物失去。
  • 空明:形容月光下的景物清晰透明。
  • 歙溪石:指歙县溪边的石头。
  • 婺州山:婺州的山峦。
  • 雁泊:大雁停泊。
  • 虫哀:昆虫哀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镜破何年合”一句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A. 夫妻分离 B. 事物破碎 C. 镜子破碎 D. 珍珠沉没
  2. 诗中“珠沈几日还”一句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A. 夫妻分离 B. 事物破碎 C. 镜子破碎 D. 珍珠沉没
  3. 诗中“空明歙溪石”一句描写的是什么? A. 月光下的石头 B. 月光下的山峦 C. 月光下的河流 D. 月光下的树木
  4. 诗中“传呼语舟子”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夜晚的感慨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1. A 2. D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长恨歌》:同样表达了对离别和重逢的感慨。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赵蕃《十四夜月》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离别和重逢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