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雨作顿有秋意怀感之馀得诗七首书呈教授知县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4:15: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墙根数席地,聊尔遣耘治。年丰菜亦熟,采掇斯及时。拔葵愧公仪,学圃非樊迟。幸逃肉食鄙,用补囊粟饥。
白话文翻译
在墙根下的几块地上,姑且用来耕作。年成好时,蔬菜也成熟了,采摘得及时。拔掉葵菜感到惭愧,学习园艺不是为了逃避。幸好避免了肉食者的鄙视,用以补充口袋里的粮食饥饿。
注释
- 墙根数席地:墙根下的几块地。
- 聊尔遣耘治:姑且用来耕作。
- 年丰菜亦熟:年成好时,蔬菜也成熟。
- 采掇斯及时:采摘得及时。
- 拔葵愧公仪:拔掉葵菜感到惭愧,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公仪休为鲁相,见家中有葵菜,拔去之,曰:“吾闻食禄者不与民争利。”
- 学圃非樊迟:学习园艺不是为了逃避,典出《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 幸逃肉食鄙:幸好避免了肉食者的鄙视。
- 用补囊粟饥:用以补充口袋里的粮食饥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连日雨后,感受到秋意,怀念往事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墙根下的几块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拔葵愧公仪,学圃非樊迟”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不愿与民争利,也不愿逃避现实,而是希望通过耕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最后两句“幸逃肉食鄙,用补囊粟饥”,则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鄙视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墙根数席地:墙根下的几块地,指诗人耕作的小块土地。
- 聊尔遣耘治:姑且用来耕作,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年丰菜亦熟:年成好时,蔬菜也成熟,反映了诗人对丰收的期待。
- 采掇斯及时:采摘得及时,强调了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 拔葵愧公仪:拔掉葵菜感到惭愧,借用公仪休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与民争利。
- 学圃非樊迟:学习园艺不是为了逃避,借用樊迟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逃避现实。
- 幸逃肉食鄙:幸好避免了肉食者的鄙视,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鄙视。
- 用补囊粟饥:用以补充口袋里的粮食饥饿,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修辞手法:
- 借用典故:诗中借用公仪休和樊迟的典故,增强了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 对比:通过对比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突出了诗人对后者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强调了简单生活的美好和官场生活的鄙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墙根数席地:象征着简单的生活环境。
- 年丰菜亦熟:象征着丰收和满足。
- 拔葵愧公仪:象征着不愿与民争利。
- 学圃非樊迟:象征着不愿逃避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拔葵愧公仪”借用了哪个典故? A. 公仪休 B. 樊迟 C. 孔子 D. 孟子
-
诗中“学圃非樊迟”借用了哪个典故? A. 公仪休 B. 樊迟 C. 孔子 D. 孟子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官场生活 B. 田园生活 C. 城市生活 D. 旅行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美好。
诗词对比:
- 赵蕃的《连日雨作顿有秋意怀感之馀得诗七首书呈教授知县 其三》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多了一层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陶渊明集》
- 《王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