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未冠登华选,高文动汉廷。
持身严榘席,虑世炳丹青。
庶府咨沿革,诸儒风典型。
空嗟廊庙略,不上鼎彝铭。
白话文翻译:
未成年时便参加了华丽的选拔,高尚的文才使汉朝的朝廷为之震动。
为人处世严谨而正直,关心社会则像炳耀的丹青一般。
在朝廷中咨询治理和改革,成为众多儒生的风范典型。
只可惜在朝廷的庙堂中略显平淡,无法在鼎彝上留下铭刻的印记。
注释:
- 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20岁之前称为未冠。
- 华选:华丽的选拔,指高层次的选拔考试。
- 高文:高尚的文才。
- 严榘席:严谨正直的品行。
- 虑世:关心社会,顾虑世事。
- 庶府:指朝廷,政府。
- 咨沿革:咨询治理与改革。
- 诸儒:指众多的儒生。
- 廊庙:指朝廷和官场。
- 鼎彝铭:指在大鼎和器物上镌刻铭文,象征留名青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高雅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后世的推崇。韩元吉的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事,兼具文人情怀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此诗是为了悼念端明尚书汪公而作,表达了对汪公生前高尚品格和丰厚才华的追思与敬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汪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国家的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地描绘了汪公的生平与成就,表现了诗人对其深切的怀念。首句“未冠登华选”开篇即指汪公的年轻有为,突显出他在未成年时便展露才华,参与到高层次的选拔中,给人以深刻印象。接着“高文动汉廷”则表现了汪公的文才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崭露头角,同时也对整个汉朝的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中间的几句,诗人通过“持身严榘席”和“虑世炳丹青”来描绘汪公的品德,前者强调了他品行的严谨与正直,后者则比喻汪公对社会的关怀犹如美丽的丹青,寓意深远。最后两句“空嗟廊庙略,不上鼎彝铭”则流露出诗人对汪公未能在历史上留下铭刻的惋惜之情,表现出对政治庙堂的无奈与对汪公的追慕。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汪公的敬重与哀思,展现了诗人与汪公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同时也反映了对古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冠登华选:未成年时参加了高层次的选拔,表现出汪公的才华。
- 高文动汉廷:他的文才使得汉朝的朝廷为之震动,表现出他在朝中的影响力。
- 持身严榘席:汪公为人处世严谨,体现出他正直的品行。
- 虑世炳丹青:关心社会问题,表现出他的责任感和艺术修养。
- 庶府咨沿革:在朝廷中咨询治理与改革,显示出他的政治才干。
- 诸儒风典型:成为众多儒生的风范,说明他在士人中的地位和影响。
- 空嗟廊庙略:感慨在朝堂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成就。
- 不上鼎彝铭:遗憾的是未能在历史上留下铭刻,意味着对历史的追思和对后世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高文”和“严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虑世炳丹青”,将关心社会比作美丽的画卷,生动形象。
- 情感表达:通过夸张的语气表达对汪公的不舍与怀念。
主题思想:
本诗以挽词的形式,表达了对汪公的追思和敬仰,突出其高尚的人格、卓越的才华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能留下铭刻的惋惜。整体上,诗歌呈现了一种庄重而怀旧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选:象征着才华的展示与选拔的重要性,代表着理想的追求。
- 高文:代表着个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的文采。
- 丹青:象征着美好的艺术和社会责任。
- 廊庙:代表政治与权力的象征,表现出对官场的感慨。
- 鼎彝铭:象征历史的留存与个人的成就,暗示对历史的渴望与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元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未冠登华选”中的“未冠”指什么?
- A) 成年
- B) 未成年
- C) 高选
- D) 选拔
-
诗中提到“庶府咨沿革”,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参与选拔
- B) 咨询治理与改革
- C) 追求理想
- D) 关心社会
答案:
- B) 宋代
- B) 未成年
- B) 咨询治理与改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悼李白》——李贺
诗词对比:
- 韩元吉的《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与惋惜,但韩的挽词更侧重于对汪公政治成就的赞美,而王勃的诗则更强调友谊与人生的哲理。两者都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编者:某某
- 《韩元吉诗文集》——编者:某某
- 《古代诗词鉴赏》——编者:某某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