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忧》

时间: 2025-01-17 08:40:06

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

受谏无今日,临危忆古人。

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隋氏留宫室,焚烧何太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遣忧
作者: 杜甫 〔唐代〕

乱离知又甚,
消息苦难真。
受谏无今日,
临危忆古人。
纷纷乘白马,
攘攘著黄巾。
隋氏留宫室,
焚烧何太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忧虑的深刻感受。诗中的“乱离”指的是离散和动荡,作者感受到的事情已经非常严重,消息传来的痛苦让人难以承受。即使有人劝谏,但今天的局势已经没有可挽回之处,作者在危难时刻不禁想起古人。接下来描绘了骑着白马的人们,似乎在忙碌奔波,而那些披着黄巾的人则显得杂乱不堪,暗指当时的起义者。最后一联提到隋朝的宫室被焚,说明历史的悲剧在重复,令诗人感到无奈和惋惜。

注释:

字词注释:

  1. 乱离:指国家动乱与离散的人群。
  2. 消息:指信息、时事。
  3. 受谏:接受劝谏。
  4. 临危:在危难时刻。
  5. 白马:象征权贵或将领。
  6. 黄巾:指黄巾起义,象征民众起义。
  7. 隋氏:指隋朝,历史上曾经统治过的朝代。

典故解析:

  • 黄巾之乱:指的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因起义者头戴黄巾而得名,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隋氏留宫室:提到隋朝的宫殿被焚,反映历史的悲剧,暗示历史的反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风严谨、内涵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苦难和人们的疾苦。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人身处乱世,内心充满忧虑,故而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忧伤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杜甫的这首《遣忧》通过对乱世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歌的开头以“乱离知又甚”直入主题,表达了对当时动荡局势的强烈感受。接着,诗人通过对古人的回忆,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与对现状的无奈。诗中描绘的白马与黄巾之间的对比,彰显了权贵与民众之间的鲜明差距,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在形式上,诗人使用了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无力感,表现出杜甫作为“诗史”的责任感。他通过个人的忧虑,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离知又甚:透过“知又甚”,强调了对现状的深刻认知。
  • 消息苦难真:强调战争带来的苦难是实实在在的。
  • 受谏无今日:表明劝谏已经无用,现实无可挽回。
  • 临危忆古人:在困境中想起那些曾经的伟人,表现出对历史的怀念与敬仰。
  • 纷纷乘白马:描述权贵和士人,暗示社会的不公。
  • 攘攘著黄巾:描绘起义者,反映民众的愤怒与不满。
  • 隋氏留宫室:提及隋朝的宫殿,揭示历史的重复与悲剧。
  • 焚烧何太频:反思历史的频繁动荡与破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马”与“黄巾”,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白马象征权贵,黄巾象征民众,反映社会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忧虑,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责任感与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马:象征权贵,代表那些在动乱中占有特权的人。
  2. 黄巾:象征起义者,代表贫苦的民众与对抗压迫的力量。
  3. 宫室:指统治者的权力中心,象征着腐败与奢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巾”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唐朝的安史之乱
    B. 东汉的黄巾之乱
    C. 隋朝的起义
    D. 宋朝的农民起义

  2. 诗人通过“白马”和“黄巾”想表达什么?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C.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春望》 - 杜甫
  2. 《秋兴八首》 - 杜甫
  3.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遣忧》都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而《遣忧》则强调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1. 《杜甫集》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4. 《杜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