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赠丽华)》

时间: 2025-01-01 11:24:12

饯筵绿绕红围处,只这孩儿。

两泪垂垂。

不忍教人遽别离。

别离不作多时计,千日为期。

却恐归时。

人道寻春已较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赠丽华)
作者:郭应祥 〔宋代〕

饯筵绿绕红围处,
只这孩儿。
两泪垂垂。
不忍教人遽别离。

别离不作多时计,
千日为期。
却恐归时,
人道寻春已较迟。

白话文翻译

在绿树环绕的筵席上,
只有这个孩子在身边。
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不忍心让人匆匆地离去。

别离的日子不必算得太久,
千日的期盼。
但我担心归来的时候,
别人说春天已经来得太迟。

注释

字词注释:

  • 饯筵:送别的宴席。
  • 绿绕红围:形容环境美丽,绿树环绕着红色的花。
  • 孩儿:指的是年轻人或恋人。
  • 遽别离:匆匆别离。
  • 千日为期:形容期待很久。
  • 寻春:找寻春天,暗指希望和重逢。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千日为期”表现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反映出古代文人对时光流逝和离别情感的敏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以词声清丽、情感真挚著称,常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送别友人或爱人之时,体现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重逢的期待,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友情与爱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采桑子(赠丽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离别时的伤感与对未来重逢的渴望。开篇以“饯筵绿绕红围处”描绘出一个美丽的送别场景,绿树环绕,恰似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别离的无奈和不忍,泪水的流下象征了心中的不舍与哀伤,情感真实而动人。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别离并不算太久,但“千日为期”让人倍感惆怅。诗人担心归来时春天已晚,暗指人生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饯筵绿绕红围处”:描绘送别的场景,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 “只这孩儿”:表达出在美好的环境中,依然感受到孤独与惆怅。
  • “两泪垂垂”:情感表达直白,泪水流下是对离别的强烈感受。
  • “不忍教人遽别离”:不忍心让朋友匆匆离去,情感深厚。
  • “别离不作多时计”:别离时间虽短,但情感却深重。
  • “千日为期”:期待重逢的心情。
  • “却恐归时”:对未来的担忧与不安。
  • “人道寻春已较迟”:感叹时间的流逝与春天的迟到,象征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象征希望和重逢。
  • 拟人:情感深入,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重逢的主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爱情的珍视。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脆弱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象征生机与希望。
  • :代表美好与热情。
  • :表达伤感与不舍。
  • :象征重逢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饯筵绿绕红围处”中的“红”指的是什么?

    • A. 红花
    • B. 红酒
    • C. 红色的桌子
    • D. 红色的衣服
  2. 诗中“千日为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重逢
    • B. 对未来的恐惧
    • C. 对离别的无奈
    • D. 对过去的怀念
  3. 诗人担心归来时“人道寻春已较迟”,这句话传达了什么?

    • A. 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 B. 对爱情的失去
    • C. 对友谊的珍视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郭应祥的《采桑子(赠丽华)》与李白的《将进酒》在表达离别时的情感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细腻柔和,后者则豪放激昂,反映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离别的处理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