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
时间: 2025-01-06 08:5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马冷泉亭,懿此丹壑幽。
泓澄粲玉砾,半亩如泼油。
岩左山右幼起三板,轰雷溅涛头。
向来澄止面,怒沫喧山丘。
莫作动静观,止性元不流。
白话文翻译
我下马在清凉的泉亭,觉得这里的山水幽美。
水面清澈如同璀璨的玉石,半亩水面如同泼洒的油彩。
左边的山、右边的岩石像三块板子,雷声轰鸣,水花四溅。
往日的宁静水面,此刻被激浪吵闹,山丘也被水泡翻滚。
不要再去做动静的观望,心灵的本性本来就不应流动。
注释
- 冷泉亭:指的是一个凉爽的泉水亭子,寓意清凉、舒适的环境。
- 丹壑:丹是红色,壑指山谷,形容山谷的美丽。
- 泓澄:泓指深潭,澄是清澈的,形容水的清澈。
- 如泼油:比喻水面光滑如油,形容水的宁静和美丽。
- 三板:形容山的形状像三块木板。
- 怒沫:激烈的浪花,表现水的汹涌。
- 止性元不流:指心灵的本性是宁静的,不应随外界的变化而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与友人游览名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八月二十日,正值西湖旅游的好时节。诗人和同舍的友人游玩西湖,受到湖光山色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是一首描写西湖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通过清新的描写,将游览西湖的美好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开篇即以“下马冷泉亭”引入,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水面如同玉石般的清澈,波光粼粼,犹如泼油一般,展现出西湖的宁静与美丽。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描写了山与水的激烈碰撞,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变化。“轰雷溅涛头”生动地描绘了浪花飞溅的场景,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最后两句“莫作动静观,止性元不流”则揭示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向往,强调了在自然景观面前,人的心灵本应保持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以对比手法表现了外部环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对心灵状态的反思,形成了诗歌的深层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下马冷泉亭,懿此丹壑幽。
- 描述诗人到达一个凉爽的泉亭,感受到山谷的幽静之美。
-
泓澄粲玉砾,半亩如泼油。
- 水面清澈如玉,波光粼粼,展现出宁静的湖面。
-
岩左山右幼起三板,轰雷溅涛头。
- 描绘山体与水之间的动感,雷声和水花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
向来澄止面,怒沫喧山丘。
- 对比之前的宁静与现在的喧闹,表现自然的变化。
-
莫作动静观,止性元不流。
- 表达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不应随外界的变化而动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半亩如泼油”将水面与油相提并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水面的平静。
- 对比:通过宁静与喧闹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使得山水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西湖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在感受外界动荡的同时,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冷泉亭:象征清凉与宁静的环境。
- 丹壑:山谷的美丽,带有色彩的自然景观。
- 泓澄:清澈的水,象征纯净与宁静。
- 怒沫:激烈的浪花,象征自然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泓澄粲玉砾”中的“泓”指什么?
A. 深潭
B. 清澈
C. 山谷
D. 浪花 -
诗人表达的内心状态是?
A. 动荡不安
B. 宁静和谐
C. 愤怒激烈
D. 迷茫困惑 -
“莫作动静观”中的“动静”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情感
B. 自然的状态
C. 时间的流逝
D. 生活的变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望岳》(杜甫)
- 主题:描写高山的巍峨与壮丽。
- 风格:豪放,充满激情。
《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葛立方)
- 主题:描写湖光山色的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 风格:清新,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