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公无渡河》

时间: 2025-01-17 10:47:52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

公必欲渡意如何。

波涛汹涌何足畏,

中原未复一身多。

争知平地有风波,

人心之险险于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必欲渡意如何。
波涛汹涌何足畏,中原未复一身多。
争知平地有风波,人心之险险于河。

白话文翻译:

“公”不要渡河,公不要渡河,你为什么非要渡不可?
波涛汹涌有什么好怕的?中原之地尚未恢复,一个人又能有多少。
谁能知道平地上也有风波,人心的险恶比河水还要可怕。

注释:

  • :指称对方或某个特定的人,可能是朋友或同伴。
  • 渡河:过河,象征着冒险或行进的旅程。
  • 波涛汹涌:形容水波涌动,危险的象征。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区,常用来象征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 平地:平坦的地方,喻指看似安稳的环境。
  • 风波:指意外的变故或争端,象征人际关系的复杂。
  • 人心之险:指人心的复杂与险恶,强调情感的不可预测性。

典故解析:

“公无渡河”传达了劝阻之意,可能源于历史上许多由于冒险而导致的悲剧故事,提醒人们在面对风险时要三思而后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集孙,宋代诗人,作品风格多样,擅长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其诗作常常包含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创作于战乱或动荡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心险恶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公无渡河”开头,反复强调渡河的危险,潜在地传达出一种对冒险的警示。诗人在描绘波涛汹涌的河流时,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景象,更是在隐喻社会动荡与人心险恶。中原的未复,象征着国家的分裂与不安,而“一身多”则暗示了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渺小与孤独。

通过“争知平地有风波”,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潜藏着的复杂和危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自然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整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反复劝阻,强调危险。
    2. 公必欲渡意如何:质疑对方的意图,暗示渡河的风险。
    3. 波涛汹涌何足畏:自然的险境未必可怕。
    4. 中原未复一身多:国家动荡,个人渺小。
    5. 争知平地有风波:平地上的风波,暗示人际复杂。
    6. 人心之险险于河:人心的险恶更甚于自然的威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河流和人心的险恶进行对比,增强诗意。
    • 反复:通过重复“公无渡河”来加强警示的语气。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警示人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人际关系时,需谨慎行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背叛,往往比自然的威胁更为可怕。

意象分析:

  • 波涛:象征外在的困难与挑战。
  • 中原:代表国家的整体与安定。
  • 平地:看似安全的环境下的隐患。
  • :象征着艰难的选择和冒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公无渡河”的意思是什么?

    • A. 劝阻对方渡河
    • B. 鼓励对方渡河
    • C. 描述河流的壮观
    • D. 询问对方的意图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平地有风波”主要指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人心险恶
    • C. 社会动荡
    • D. 个人困境
      答案:B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际关系的复杂
    • C. 国家繁荣
    • D. 个人奋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徐集孙的《公无渡河》更强调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动荡。李白的诗中多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而徐集孙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挣扎与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