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
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白话文翻译:
众多虫子都喜欢炎热的天气,而这只蝉却独自喜欢高高的阴凉。它轻轻脱去外壳,依偎在树叶上,清脆的鸣声已经在林中响起。人们在闲暇中感受到衰老的季节,风急促地吹动着远处的砧板声。它空虚的腹部又何时才能满足,常常忧虑着蝗虫和斧头的侵袭。
注释:
字词注释:
- 群虫:众多的昆虫,指代蝉所处的环境。
- 薄蜕:轻轻地蜕去外壳,形容蝉蜕变过程。
- 聊:表示暂且、勉强。
- 清声:指清脆的鸣叫声。
- 衰节:意味着衰老的季节,指秋季。
- 虚腹:空虚的肚子,暗指饥饿。
- 螗斧:指的是蝗虫和收割的工具,暗示蝉的生存威胁。
典故解析:
- 蝉:在中国文化中,蝉通常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清高的情操,也代表着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高阴:古人认为阴凉之地适合隐居,表明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咏物,尤其以描写自然景物和小动物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秋日咏蝉》创作于秋季,正值蝉鸣的时节。诗人在观察蝉的生存状态时,产生了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秋日咏蝉》以蝉为主角,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蝉在炎热夏季后的孤独与坚持。诗的开头通过“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呈现出一种对比,群虫追逐炎热,而蝉却选择了阴凉的栖息,这不仅突显了蝉的独特性,更反映了诗人对宁静与孤独的向往。
接着,“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一联,生动描绘了蝉蜕壳后的状态,清脆的鸣声在林中回响,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这里,蝉的鸣叫不仅是它生命力的象征,也隐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而“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则将视角转向人,表现出秋季的萧瑟与不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更是将生存的焦虑与生命的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蝉虽鸣叫,却始终难免饥饿与危险。
整首诗以蝉的独特视角反映了人世间的忧虑与生命的哲理,既有对自由的渴望,又不乏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深沉而富有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众多虫子都喜欢热闹的环境,而蝉则偏爱清凉的阴影。
-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蝉刚刚蜕壳,依附在树叶上,清脆的鸣叫声回荡在林中。
- 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人们在闲暇中感受到季节的衰老,急促的风声夹杂着远处砧板的声音。
- 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蝉空虚的腹部何时能得到满足,常常担心蝗虫和收割工具的侵害。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群虫与蝉的不同选择,突显蝉的独特。
- 拟人:赋予蝉以情感与思考,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 象征:蝉的鸣叫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坚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蝉的视角,表达了生命的孤独、时间的流逝与生存的艰辛,展现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生命的坚持与清高。
- 高阴:代表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 衰节:暗示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 风急:象征外界的变化与内心的急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蝉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喜欢热闹
B. 追求自由与宁静
C. 生命的短暂 -
诗中提到的“虚腹”指的是: A. 蝉的饥饿
B. 人的感慨
C. 自然的变化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忧伤与思考
C. 激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蝉》——唐代诗人杜甫
- 《夏日绝句》——李清照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蝉》相比,梅尧臣的《秋日咏蝉》更侧重于对孤独与生命的思考,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生动的描绘。两者在意象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与主题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梅尧臣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