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宋代〕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话文翻译:
群芳散尽之后,西湖的景色格外迷人,
残留的花瓣狼藉一地,飞舞的柳絮飘飞在空中。
垂柳在栏杆旁,整日随风摇曳。
笙歌声散尽,游人也都离去,
这才意识到春天的空虚无奈。
轻轻拉下帘子,
双燕在细雨中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狼籍:形容杂乱不堪的样子。
- 飞絮:指柳絮等飘飞的细小物。
- 垂柳:指垂柳,象征柔美的意象。
- 阑干:栏杆,指湖边的护栏。
- 笙歌:指音乐声,笙是一种乐器。
- 帘栊:窗帘,指居室内的帘子。
典故解析:
- 西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 燕归来:双燕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新的生命,反映了自然的轮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文学上推崇“文采斐然,辞气清新”的风格,以散文和诗歌著称。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末夏初,正值游人离去、春光渐去之时,诗人通过对西湖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游人离去后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西湖的春景,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感的交融。开头两句“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用“狼籍”形容残留的花瓣,生动地展现出春天的余韵。接下来的“垂柳阑干尽日风”,则将目光转向了西湖旁的垂柳,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整首词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融入了深沉的情感,尤其是“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一句,意在传达游人离去后的空虚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春天的短暂。
最后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则用双燕归来的意象,象征了春天的再度来临和新生的希望,表现出了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词情感丰富,意象鲜明,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轮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芳过后西湖好:春花已逝,西湖的景色依旧美丽。
-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残花散落,柳絮飞舞,形容春天的余残与自然的变化。
- 垂柳阑干尽日风:柳树在风中摇摆,营造出一种悠然的氛围。
- 笙歌散尽游人去:音乐声消散,游人也随之离去,表现出孤寂。
- 始觉春空:在游人离去后,意识到春天的空虚。
- 垂下帘栊:拉下窗帘,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绝。
- 双燕归来细雨中:燕子归来,暗示春天的复苏和生命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狼籍残红”比喻花瓣散落,形象生动。
- 拟人:柳树随风摇曳,给人以生命的感觉。
- 对仗:上下句形式对称,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游人离去后的孤独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芳:象征春天的繁盛与美丽。
- 狼籍残红:反映春天的流逝与悲伤。
- 飞絮:象征轻盈与无常。
- 双燕:代表春天的来临与生命的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欧阳修
C. 杜甫
D. 白居易 -
“笙歌散尽游人去”中的“笙”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乐器
C. 一种鸟
D. 一种酒 -
诗中“狼籍残红”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怒火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群芳过后西湖好”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虽然主题不同,但都通过景物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欧阳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