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相思
山鸣泉喷。未抵春闺心曲恨。
莫太惺忪。一阵东风花褪红。
鸭炉香冷。只索床前佯不省。
亲切银釭。照我通宵坐竹窗。
白话文翻译
山中传来鸣叫,泉水潺潺流动,这些自然的声音都无法抵达我内心对春天的思念与恨意。
不要太过迷糊,东风一阵吹来,花瓣已经褪去红色。
香气在鸭炉中散去,只能假装在床前不曾醒来。
亲切的银色灯光,照亮我通宵坐在竹窗前的孤独身影。
注释
- 山鸣:山中鸟鸣,象征自然之声。
- 泉喷:泉水流出,表示自然的活力。
- 春闺:春天的闺房,暗指思念之情。
- 心曲恨:心中对爱情的怨恨与思念。
- 惺忪:指刚醒来时的迷糊状态。
- 东风:春风,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却也带来忧伤。
- 鸭炉香:指用于烧香的器具,香气渐冷,象征失去温暖的情感。
- 银釭:银色的灯,代表夜晚的孤独与守望。
- 竹窗:用竹子做的窗户,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象与深切的思念,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与孤独的普遍感受。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暗藏着对爱情的苦涩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廉,清代诗人,生于江苏,其诗风清新婉约,善于描绘自然景象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春光明媚的季节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思念,借助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相思》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切思念。首句“山鸣泉喷”便引入了自然的声音,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环境中。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春闺心曲恨”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在描写中,细腻而又富有层次感的意象呈现了诗人对爱情失落的感慨。
“莫太惺忪”这句动词的使用,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的清醒与无奈,他在春风中感受到的却是花褪红的失落,这种意象的反转,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厚度。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与对失去爱情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种“美中带忧”的情感状态。
最后两句中,银釭的温暖与床前的孤独形成对比,诗人在竹窗前的守夜,既是对失去爱情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无奈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爱情的细腻思考与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鸣泉喷:描绘山间鸟鸣与泉水流动,营造出自然的静谧之美。
- 未抵春闺心曲恨:自然之美无法抚平内心的怨恨与思念,表现内心的矛盾。
- 莫太惺忪:劝告自己不要再迷糊,暗示对现实的清醒。
- 一阵东风花褪红:春风虽柔和,却带来花瓣的凋落,象征着时光流逝与爱情的失落。
- 鸭炉香冷:香气消散,暗示温暖的情感已然不再。
- 只索床前佯不省:假装沉浸在梦中,掩饰内心的痛苦。
- 亲切银釭:银色的灯光给予诗人陪伴与温暖。
- 照我通宵坐竹窗:夜深人静,诗人独自守望,透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闺”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山鸣泉喷”与“亲切银釭”,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自然元素被赋予情感,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爱情的思念与失落,以自然景象的描绘映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现了清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与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永恒。
- 泉:代表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春:象征着希望与爱情的开始。
- 鸭炉:暗示温暖的家庭环境,然而香气的褪去则暗示温暖的消失。
- 银釭:象征孤独中的温暖与陪伴。
- 竹窗:体现出一种清幽而孤独的环境。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既有对爱情的渴望,也有失去后的痛苦。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情感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鸭炉香冷”主要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家庭
B. 失去的爱情
C. 春天的气息
D. 诗人的孤独 -
“莫太惺忪”中“惺忪”的意思是: A. 清醒
B. 迷糊
C. 忧伤
D. 快乐 -
诗人通宵坐在竹窗前,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A. 高兴
B. 孤独
C. 忧虑
D. 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
- 《红楼梦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 李煜的《相见欢》:同样表达对爱情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失去的感叹,情感更为悲切。
- 曹雪芹的《红楼梦词》:在爱情与生活的无奈中,展现了更为复杂的人性与情感。
这些作品共同探讨了情感的脆弱与爱情的无奈,展现了古典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全书》
- 《李煜词集》
以上书目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清代诗词的风格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