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偕蔼如廉访游螺墩,和壁上全椒金氏题》
时间: 2025-01-01 11:22: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 偕蔼如廉访游螺墩,和壁上全椒金氏题
作者:黄燮清 〔清代〕
木兰艇子冲潮渡,楼台镜中窥见。
佛座呈诗,僧庐醉茗,闲煞红栏幽院。
珠帘试卷。放一点西山,翠穿篱眼。
落尽芙蓉,画桥流水付谁管。
风吹林下絮语,认兰皋佩影,罗袂飘展。
倚竹成憨,拈花悟笑,未识人间离怨。
秋苔梦藓。但触拨情怀,旧时钗燕。
懒去凭高,碧云天共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悠闲的场景,作者坐在木兰艇上渡过潮水,映入眼帘的是楼台的倒影。佛像的座位上有诗句,僧人的小屋中飘散着茗茶的香气,红色的栏杆围绕着幽静的院落。试着卷起珠帘,远处的西山隐约可见,翠绿的山影穿过篱笆的缝隙。花朵已经凋落,画桥的流水又归于谁的管辖?微风吹拂,林下的絮语轻轻传来,认出了佩饰的影子,轻盈的衣袂随风飘展。倚靠竹子显得憨态可掬,拈花微笑,竟然不知人间的离愁别绪。秋苔梦中的青苔,轻轻触动我的情怀,想起了旧时的钗和燕子。懒得再去高处眺望,碧蓝的天空与我一起遥远。
注释:
- 木兰艇子:木兰舟,轻便的小船。
- 冲潮渡:渡过潮水,形容水流湍急。
- 楼台镜中窥见:形容楼台的倒影在水中可见。
- 僧庐:僧人的居所。
- 红栏幽院:红色的栏杆围绕着宁静的院子。
- 翠穿篱眼:翠绿的山影透过篱笆的缝隙。
- 落尽芙蓉:指花已经凋落,象征时光的流逝。
- 风吹林下絮语:形容微风中传来轻声细语。
- 兰皋佩影:兰花的佩饰在水中映出影子。
- 倚竹成憨:倚靠竹子时显得憨态可掬。
- 触拨情怀:轻轻触动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燮清(1686年-1768年),字舜华,号憩园,晚号兰亭,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抒发情感,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诗中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悠闲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歌鉴赏:
黄燮清的《齐天乐》是一首清新雅致的诗,融汇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的生活场景,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感觉。开头以“木兰艇子冲潮渡”引入,既有动感又有情境,随之而来的“楼台镜中窥见”则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在水边静观美景。
诗中将佛教文化与生活情趣结合,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僧庐醉茗,闲煞红栏幽院”展示了一种恬淡的生活境界,似乎在描绘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想。后续描写的“珠帘试卷”和“放一点西山”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流动之美,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结尾部分,“懒去凭高,碧云天共远”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脱,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清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兰艇子冲潮渡:描绘了诗人在小船上渡过潮水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轻盈的感觉。
- 楼台镜中窥见:通过水面的倒影,展现了周围的美景。
- 佛座呈诗,僧庐醉茗:结合宗教与日常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闲煞红栏幽院:形容院落的宁静与优雅。
- 珠帘试卷:象征着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 落尽芙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的事物的消逝。
- 画桥流水付谁管: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 风吹林下絮语:描绘自然环境中的细腻声音。
- 倚竹成憨,拈花悟笑:表现出一种自在的生活情态。
- 秋苔梦藓:象征着对旧时情怀的怀念。
- 懒去凭高,碧云天共远:表达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形象生动,如“楼台镜中窥见”。
- 拟人:通过“风吹林下絮语”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倚竹成憨,拈花悟笑”,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宁静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情感,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兰艇:象征轻快与自由。
- 楼台:象征孤高与雅致。
- 佛座: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平和。
- 红栏:象征温暖与宁静的环境。
- 珠帘:象征生活的细腻与轻松。
- 秋苔:象征过往与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木兰艇子冲潮渡”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轻盈与自由
- C. 内心的烦恼
-
“落尽芙蓉”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美好的事物
- C. 自然的变化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悲伤
- B. 轻松与悠然
- C. 忧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 《齐天乐》与《春望》(杜甫)对比:前者注重个人的闲适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强调现实的艰辛与国家的命运,两者在情感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燮清研究》:探讨其生平及诗风。
- 《古诗词鉴赏》:介绍古诗词的赏析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