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人丛笑篇 其三》

时间: 2024-12-31 15:14:43

凿囷贯竹皮,括轮象日月兮卫其身,圆景双担色若银。

我闻无肠之东聂耳国,趋走捧持犹捧珍,又云一耳为衾一为茵;非其苗裔强相效,呜乎坎德胡不辰!

意思解释

裸人丛笑篇 其三

原文展示:

凿囷贯竹皮,括轮象日月兮卫其身,圆景双担色若银。我闻无肠之东聂耳国,趋走捧持犹捧珍,又云一耳为衾一为茵非其苗裔强相效,呜乎坎德胡不辰!

白话文翻译:

凿洞的竹子编织成的皮囊,圆轮像日月一样环绕着身体,景色如同双担,色泽如银。我听说在无肠的东方有个聂耳国,那里的人奔跑着捧着物品,犹如捧着珍宝,又说一只耳朵做成被子,一只耳朵做成垫子,非其后代却强烈模仿,唉,坎德胡怎么不合时宜!

注释:

  • 凿囷:指用工具凿出的囷(盛装物品的容器)。
  • 贯竹皮:用竹子皮做的物品。
  • 括轮:指用来支撑的轮子。
  • 聂耳国:传说中的国家,可能与《山海经》中的地名相关。
  • 无肠:形容奇特的地方或状态。
  • 坎德胡:可能是人名或地名,具体含义不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元衡,清代诗人,精于古典诗词,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品多描绘生活与自然,充满哲思与幽默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奇特的场景与人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观念。

诗歌鉴赏:

《裸人丛笑篇 其三》是一首充满奇幻与幽默的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一个异域的奇特景象。诗的开头以“凿囷贯竹皮”描绘了一种利用天然材料制作的容器,给人一种原始而又亲切的感觉。随后提到的“括轮象日月”则暗示着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传承,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接下来描述的“无肠之东聂耳国”,则让人联想到那些远离尘世的神秘国度,暗示了这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独特和古怪。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的“一耳为衾一为茵”更是将人们的奇异习惯与生活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似乎是在讽刺某种模仿与追求的盲目,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整首诗在趣味中带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凿囷贯竹皮”:描绘了用竹子制成的容器,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 “括轮象日月兮卫其身”:比喻轮子的形状如同日月,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永恒。
    • “圆景双担色若银”:形容景色的美丽且富有光泽。
    • “我闻无肠之东聂耳国”:引入传奇色彩,暗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文化。
    • “趋走捧持犹捧珍”:反映人们对珍贵物品的珍视。
    • “又云一耳为衾一为茵”:展现了人们奇特的生活方式。
    • “非其苗裔强相效,呜乎坎德胡不辰!”:表达对模仿行为的质疑。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括轮象日月”,将轮子比作日月,增强了诗的意象。
    • 夸张:提到的“无肠之东”及其奇特习俗,增强了趣味性和奇幻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异域的奇特景象,探讨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映了对生活的幽默观察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竹皮:象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 日月:体现生命的循环和永恒。
  • 聂耳国:代表着神秘与未知的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凿囷贯竹皮”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容器
    • C) 一种食物
    • D) 一种建筑
  2. “括轮象日月”中的“日月”象征什么?

    • A) 变化
    • B) 永恒
    • C) 短暂
    • D) 疲惫

答案

  1. B) 一种容器
  2. B) 永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海经》:古代文献,描述了许多神秘的地方与生物。
  • 《楚辞》:同样充满奇幻色彩的古典诗歌。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孙元衡的这首诗更多地关注于奇异景象的描绘,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放的情感表达。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存在鲜明的对比,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