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时间: 2025-01-01 15:3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作者: 李峤 〔唐代〕
辙迹光西崦,勋庸纪北燕。
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
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
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盛大宴会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天文、地理和历史的描绘,表现对统治者德政的赞颂和对社会安定的期盼。诗中提到的“万方会”暗指各地的和谐与团结,而“颂德九门前”则强调对皇帝德行的歌颂。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感叹时光流逝。
注释:
- 辙迹:车轮留下的痕迹,象征行程。
- 光西崦:西边的山峰,光辉照耀。
- 勋庸:功勋和功业。
- 万方会:四方百姓聚集在一起。
- 灼灼:光辉闪耀。
- 仙盘:神仙的盘子,象征美好和丰盛。
- 声流尘作劫:声音如尘埃一样飘散,象征混乱。
- 帝泽:皇帝的恩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665-723),字景仁,号阮亭,唐代著名诗人,工于律诗,尤以描写自然和宴会场景见长。他的诗风清新、典雅,常常融入哲理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盛世,正值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时期,诗人以此诗表达对皇帝德政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唐代盛宴的华丽场面,诗人用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宴会的壮观和对皇权的赞美。诗中提到的“万方会”和“九门前”,不仅指代了地理位置,也象征着国家的团结与繁荣。诗人在描绘宴会时,运用了许多天文、地理的意象,如“灼灼临黄道”和“迢迢入紫烟”,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美感,也反映了诗人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此外,诗的最后两句“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辙迹光西崦:车辙的光辉照耀着西边的山峰,表现出行程的光辉。
- 勋庸纪北燕:赞颂功勋和业绩,指北方的燕国。
- 何如万方会:与其说北方的成就,不如四方的团聚。
- 颂德九门前:在皇城的九个门前,大家共同歌颂皇帝的德行。
- 灼灼临黄道:光辉照耀着黄道,象征着明亮与希望。
- 迢迢入紫烟:遥远的紫烟弥漫,暗示着神秘与高远。
- 仙盘正下露:仙人的盘子正好在露水之下,象征着神圣与美好。
- 高柱欲承天:高大的柱子似乎要托起天空,表现出宏伟的气势。
- 山类丛云起:山峰如同丛生的云雾,描绘出自然的壮丽。
- 珠疑大火悬:珠子似乎悬在大火之上,形象生动。
- 声流尘作劫:声音如尘埃般散落,暗示社会的动荡。
- 业固海成田:事业的基础如同海洋变成田地,象征着丰收。
- 帝泽倾尧酒:皇帝的恩泽如同尧舜时代的美酒,表达对美好政治的渴望。
- 宸歌掩舜弦:皇宫的歌声掩盖了舜帝的琴声,表现出历史的延续。
- 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感受到皇帝的年华依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声流尘作劫”将声音比作尘埃,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使用了大量对仗工整的词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了天文、地理、历史等多种意象,构建了丰富的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和对皇帝德政的赞美,体现了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辙迹:象征行程和历史的痕迹。
- 仙盘:象征神圣和丰盛的生活。
- 珠:象征美好与珍贵。
- 声流尘:象征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述了宴会的盛大气氛?
- A. 辙迹光西崦
- B. 何如万方会
- C. 声流尘作劫
- D. 帝泽倾尧酒
-
“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个人成就的自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峤的《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但李峤注重宴会的华丽与皇权的赞颂,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