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明山诗·潺湲洞
作者:陆龟蒙 〔唐代〕
石浅洞门深,潺潺万古音。
似吹双羽管,如奏落霞琴。
倒穴漂龙沫,穿松溅鹤襟。
何人乘月弄,应作上清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邃的山洞,洞口较浅而内部却很深,水流潺潺,发出万古不息的声音。水流的声音像是吹奏着双管乐器,又如同在弹奏落霞琴。水流在洞中翻滚,像是漂浮的龙的泡沫,水花溅洒到松树上,仿佛打湿了鹤的衣襟。月下的月光下,谁人正在嬉戏呢?这人应当是在吟唱《上清经》吧。
注释:
- 石浅:指洞口的石头较浅,形容洞门位置。
- 潺潺:形容水流声,意为流水轻快流淌的声音。
- 双羽管:指一种乐器,形似双管笛。
- 落霞琴:比喻美妙的音乐,落霞的色彩如琴声般动人。
- 倒穴:形容水流在洞中翻滚的状态。
- 漂龙沫:比喻水流中的泡沫,如龙的泡沫般轻盈。
- 鹤襟:指鹤的衣襟,形容水花溅洒到鸟身上。
- 乘月弄:指在月光下嬉戏玩耍。
- 上清吟:指道教经典《上清经》的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约754年-805年),唐代诗人,字景仁,号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游历各地,后任职于朝廷,因其诗歌才华被誉为“诗中之龙”。他的诗多描写山水,善用音响效果,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龟蒙游历四明山时,受山中潺潺流水的启发,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诗中音韵的和谐与自然景象的描绘,体现了他对天地间和谐关系的理解。
诗歌鉴赏:
陆龟蒙的《潺湲洞》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和谐的音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诗的开头通过“石浅洞门深”描绘出洞口的浅显与内部的深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吸引力。接着“潺潺万古音”的描写让人仿佛听到了水流的声音,古老而悠远,传递出一种永恒的自然之美。
诗中“似吹双羽管,如奏落霞琴”的比喻,将水流的声音与乐器的音色相提并论,提升了水声的艺术感和音乐性。接下来的“倒穴漂龙沫,穿松溅鹤襟”,生动地描绘了水流冲击的动态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最后一句“何人乘月弄,应作上清吟”,则引入了人和月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对自然的亲近,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哲理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陆龟蒙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还表达了他内心对自由、和谐及道教思想的追求。整首诗在形式上音韵和谐,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浅洞门深:洞口的石头较浅,内部却深邃,暗示着自然的复杂与深邃。
- 潺潺万古音:流水声如古老的音乐,传递着时间的永恒感。
- 似吹双羽管:水声如同乐器的演奏,音乐的意象让人陶醉。
- 如奏落霞琴:比喻水声如同优美的琴音,增添了诗的音乐性。
- 倒穴漂龙沫:水流的翻滚状如龙的泡沫,描绘了水的动态美。
- 穿松溅鹤襟:水花溅到松树和鹤身上,展现了自然的生动场景。
- 何人乘月弄:月下的嬉戏,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应作上清吟:暗示吟唱《上清经》,表达对道教文化的认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吹双羽管”、“如奏落霞琴”,通过比喻增强了音响效果。
- 拟人:水声被赋予了音乐的特性,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均衡,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自然景观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音韵的感悟与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然、和谐与哲理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潺湲:象征自然的流动与变化,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龙沫:象征着力量与生动,暗示水的活力。
- 鹤襟:象征优雅与高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潺潺万古音”所描绘的意象主要是: A. 山石
B. 水流
C. 风声 -
“似吹双羽管”中的“羽管”指的是: A. 笛子
B. 琴
C. 鼓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陆龟蒙
答案:
- B. 水流
- A. 笛子
- C. 陆龟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陆龟蒙的《潺湲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题材上均为山水诗,前者侧重于水流的声音与动态的描绘,后者则更注重秋天的静谧与细腻的情感。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陆龟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