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渔具诗。鱼梁
作者: 陆龟蒙 〔唐代〕
原文展示:
能编似云薄,横绝清川口。
缺处欲随波,波中先置笱。
投身入笼槛,自古难飞走。
尽日水滨吟,殷勤谢渔叟。
白话文翻译:
这渔具编织得像轻薄的云朵,横跨在清澈的河流口。
在缺口的地方想要随波而去,水中先安置好渔笼。
想要投身进入笼子,自古以来就难以逃脱。
整日坐在水边吟唱,恳切地向渔夫致以谢意。
注释:
- 能编:能够编织。
- 似云薄:像薄薄的云朵一样,形容渔具轻巧。
- 横绝:横跨,阻挡。
- 清川口:清澈的河流出入口。
- 缺处:缺口。
- 随波:随波逐流。
- 置笱:安置渔笼。
- 投身:投入,进入。
- 笼槛:指渔笼。
- 自古:自古以来。
- 难飞走:难以逃脱。
- 尽日:整天。
- 水滨:水边。
- 吟:吟唱。
- 殷勤:恳切,热情。
- 谢渔叟:向渔夫表示感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约公元739年-约公元805年),字子美,号澹庵,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渔家生活,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渔具诗。鱼梁》反映了作者对渔家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渔业与农业发展,诗人通过对渔具的描绘,展现了渔夫的辛勤与生活的智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渔具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用“能编似云薄”形容渔具的轻巧,展现了诗人对渔具工艺的赞美。接着,诗人描绘了渔具在清流中横跨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意境。诗中“缺处欲随波”一语,表现了渔夫在捕捉鱼类时的细致与谨慎,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依赖。
“投身入笼槛,自古难飞走”则揭示了渔夫在捕捉鱼类时,所面临的自然法则——无论鱼如何挣扎,最终都难以逃脱。此句引发对生命、自由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一句“尽日水滨吟,殷勤谢渔叟”则表达了诗人对渔夫辛勤劳动的敬意,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能编似云薄:开篇描绘渔具的轻盈,暗示其灵巧和精致。
- 横绝清川口:渔具的布置,展示了渔夫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把握。
- 缺处欲随波:表达渔夫的追求与对自然的顺应。
- 波中先置笱:强调渔夫捕捉鱼类的准备工作,体现了劳动的智慧。
- 投身入笼槛,自古难飞走:深刻揭示了逃脱与被捕的命运,带有哲理意味。
- 尽日水滨吟,殷勤谢渔叟:呈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系,展现诗人的感恩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似云薄”比喻渔具的轻巧。
- 对仗:如“投身入笼槛,自古难飞走”,形成对仗的美感。
- 拟人:赋予渔具以生动的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渔具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渔夫辛勤劳动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法则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具:象征勤劳与智慧。
- 波: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 笼槛:象征困境与逃脱的难度。
- 水滨:象征宁静、思考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意象分析:
渔具、波、笼槛等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能编似云薄”中的“云薄”用来形容什么? A. 渔夫
B. 渔具
C. 鱼类
D. 水波 -
诗中提到“投身入笼槛,自古难飞走”,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鱼的自由
B. 渔夫的辛苦
C. 捕捉鱼类的命运
D. 水的流动 -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对谁表示感谢? A. 渔夫
B. 鱼
C. 自然
D. 水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歌子》 李清照
-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诗词对比:
《渔歌子》与《渔具诗。鱼梁》均描绘了渔家生活,但《渔歌子》更注重渔夫的情感表达,而《渔具诗》则侧重于渔具的描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陆龟蒙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