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老僧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25: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老僧二首
枯貌自同霜里木,
馀生唯指佛前灯。
少时写得坐禅影,
今见问人何处僧。
自有家山供衲线,
不离溪曲取庵茅。
旧曾闻说林中鸟,
定后长来顶上巢。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枯瘦的面容就像霜里干枯的木头,
余生只为点亮佛前的灯光。
年轻时写下的坐禅的影像,
如今再问人,哪里还有僧人?
自有家乡的山中供奉着斋线,
不离溪边曲折的小路取庵堂的草屋。
曾经听说森林中的鸟儿,
一定会在顶上筑巢。
注释
- 枯貌:形容面容枯瘦。
- 霜里木:形容在霜中枯萎的木头,暗喻老僧的衰老。
- 馀生:剩余的生命。
- 指佛前灯:意指以点亮佛灯为生。
- 坐禅影:指年轻时修禅时的影像。
- 斋线:指供奉的香火线。
- 溪曲:溪流的曲折部分。
- 庵茅:指寺庙的草屋。
- 林中鸟:指在林中栖息的小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山水、禅意,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龟蒙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禅宗以及自然的深刻思索。诗中老僧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修行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宁静。首联“枯貌自同霜里木”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老僧的苍老与萧索,仿佛他已融入了自然的枯木之中,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接下来的“馀生唯指佛前灯”,则引出老僧的生存意义,即以点亮佛灯,象征着他心中对信仰的坚守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中段“少时写得坐禅影,今见问人何处僧”,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往事的追忆。年轻时的坐禅影象征着曾经的信仰与追求,而如今的孤独与迷惘,令人感叹。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自有家山供衲线,不离溪曲取庵茅”描绘了老僧生活的环境,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了老僧虽然衰老却依然紧密联系着自然与信仰。
最后两句“旧曾闻说林中鸟,定后长来顶上巢”,以鸟儿筑巢的意象,隐喻着生命的延续与新生,暗示修行与生活的永恒轮回。整首诗通过对老僧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真实,深刻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枯貌自同霜里木:老僧的面容如同霜中的枯木,象征着苍老。
- 馀生唯指佛前灯:余生仅为照亮佛灯,表达了对信仰的执着。
- 少时写得坐禅影:年轻时曾有的坐禅影像,暗示过去的追求。
- 今见问人何处僧:如今问人,老僧驻足何处,显示孤独与迷茫。
- 自有家山供衲线:有家乡的山中供奉斋线,体现了对故乡的眷念。
- 不离溪曲取庵茅:不离小溪与草屋,展现了简单的生活方式。
- 旧曾闻说林中鸟:曾听说森林中的鸟儿,暗示生命的轮回。
- 定后长来顶上巢:鸟儿定会在顶上筑巢,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僧比作霜里木,形象地表现其苍老。
- 对仗:如“自有家山供衲线,不离溪曲取庵茅”,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老僧为主角,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坚持,反映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传达了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僧:智慧与宁静的象征。
- 霜里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佛前灯:信仰与明亮希望的象征。
- 溪曲:自然中的宁静与简单生活。
- 林中鸟:生命的延续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老僧的面容像什么?
- A. 霜里的花
- B. 霜里的木头
- C. 冰里的水
-
诗中老僧的余生是为了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点亮佛前的灯
- C. 游山玩水
-
诗中提到的鸟儿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C. 孤独的旅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龟蒙与王维的诗歌都有着对自然的细腻描写,王维在《鹿柴》中同样表现了隐逸与静谧的生活态度,但王维更多地强调了自然之美,而陆龟蒙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禅意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陆龟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