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寒釭》

时间: 2025-01-21 10:46:09

向夕灯稍进,空堂弥寂寞。

光寒对愁人,时复一花落。

但恐明见累,何愁暗难托。

恋君秋夜永,无使兰膏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夕灯稍进,空堂弥寂寞。
光寒对愁人,时复一花落。
但恐明见累,何愁暗难托。
恋君秋夜永,无使兰膏薄。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灯光逐渐明亮,空旷的堂室显得格外寂寞。
冷冷的光线映照着愁苦的人,时不时有一片花瓣飘落。
只怕明天的见面会带来负担,何必愁苦于黑暗中的相思?
对你的思念在漫长的秋夜中无休无止,不要让兰花的香膏变得稀薄。

注释:

  • 向夕:傍晚,指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刻。
  • 灯稍进:指灯光渐渐亮起。
  • 空堂:空旷的房间。
  • 弥寂寞:更加显得孤寂。
  • 光寒:冷冷的光线。
  • 愁人:忧愁的人。
  • :负担,麻烦。
  • 兰膏:兰花香膏,形容思念的香气。

典故解析:

“兰膏”常用来形容思念之情,出自古代对兰花的赞美,象征着高洁和情感的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9年-约785年),字景文,号阮亭,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曾任礼部侍郎。他的诗风清新而洒脱,以描写山水和抒发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夜,反映了作者在孤寂情境中的思绪,表达了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寂静的秋夜为背景,通过灯光的升起与花瓣的飘落,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首句通过“向夕灯稍进”描绘了夜幕降临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氛围,随之“空堂弥寂寞”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光寒对愁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在寒光中独自思念的情景,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寂。

“时复一花落”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无常,似乎在提醒着诗人时间的无情。紧接着的“但恐明见累”体现了诗人对明天的忧虑,思念的重担让他对相见充满了惧怕和顾虑。最后两句“恋君秋夜永,无使兰膏薄”则是诗人对思念情感的直接表达,强调了对君的思念在漫长秋夜中的无尽与深情,兰膏的稀薄则隐喻了思念的浓烈和对情感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展现了孤独、思念与忧虑,情感真挚且富有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向夕灯稍进:描绘傍晚灯光逐渐明亮的景象。
  2. 空堂弥寂寞:空荡的厅堂显得愈发孤寂。
  3. 光寒对愁人:冷光照射着愁苦的人,渲染了孤独的氛围。
  4. 时复一花落:时常有花瓣飘落,暗示时间的流逝。
  5. 但恐明见累:担心明天见面会带来情感负担。
  6. 何愁暗难托:在黑暗中,何必为思念而愁苦。
  7. 恋君秋夜永:对君的思念在漫长的秋夜中不断延续。
  8. 无使兰膏薄:希望思念之情不因时间而减薄。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兰膏”比喻思念之情。
  • 拟人:将花瓣的飘落拟人化,表现情感的细腻。
  • 对仗:如“光寒对愁人”,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孤独中的思念与忧虑,展现了深情而细腻的情感,反映了人在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奈与珍惜。

意象分析:

  • 灯光:象征着希望与孤独的对比。
  • 花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兰膏:象征着思念的深厚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光寒”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光
    • B. 冷冷的光
    • C. 温暖的光
    • D. 夜晚的光
  2. “时复一花落”中的“花”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时间的流逝
    • C. 孤独
    • D. 思念
  3. 诗人最担心的是什么?

    • A. 明天的花会掉落
    • B. 明天的见面会带来负担
    • C. 夜晚会太长
    • D. 兰膏会变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孤寂与思念,但以更为豪放的情感表达。
  • 《秋夕》:与《寒釭》一样,表现了秋夜的孤独,情感基调略显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刘长卿研究》

以上是对《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寒釭》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