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和九锁步虚词·藏云锁》

时间: 2025-01-01 14:54:38

灵根郁三素,一气同氤氲。

冉冉霄上游,永离嚣尘熏。

空体含五华,霞贯泥丸君。

钚刚尔何神,摄身混祥云。

意思解释

敬和九锁步虚词·藏云锁

原文展示

灵根郁三素,一气同氤氲。
冉冉霄上游,永离嚣尘熏。
空体含五华,霞贯泥丸君。
钚刚尔何神,摄身混祥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出尘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思想的向往与追求。灵根深厚,气息与天地相融合,飘游于高空之中,永远摆脱了世俗的纷扰。空灵的身体中蕴藏着五种华美的光华,霞光贯穿了“泥丸君”——即人的灵魂。钚刚这位神仙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他让人身心合一,融入了云彩之中。

注释

  • 灵根:道教中指人的灵性根基。
  • 三素:指道教中的三种纯净的气,象征清净和和谐。
  • 冉冉:形容缓慢而轻盈的样子。
  • 霄上游:指在高空自在游弋。
  • 嚣尘:喧闹的尘世,世俗的纷扰。
  • 空体:指无形无体的状态,象征着一种超脱。
  • 五华:指五种美丽的光华,象征神秘和美好。
  • 泥丸君:道教中指人的灵魂或元气。
  • 钚刚: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代表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 混祥云:融入到祥云之中,象征着与自然的合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湜(公元999年-1068年),字子美,号云鸥,宋代著名诗人、道德家。他以道教思想为根基,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赵汝湜对道教思想深入探讨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超脱世俗生活、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开篇的“灵根郁三素,一气同氤氲”,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内在灵性的滋养。接下来的“冉冉霄上游,永离嚣尘熏”,进一步描绘了人类在精神追求中所达到的高远境界,摆脱了尘世的纷扰。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空体含五华,霞贯泥丸君”的描写,强调了内心的光明与灵魂的升华,显示了道教对灵魂与肉体关系的深刻理解。而“钚刚尔何神,摄身混祥云”则引导读者思考超脱与合一的哲学,钚刚作为道教神仙,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思,展现了人类对超越世俗、追求灵性自由的美好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灵根郁三素
    诗人开篇点明灵性根基的丰厚,强调内在的纯净与和谐。

  2. 一气同氤氲
    在宇宙的气息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

  3. 冉冉霄上游
    描述一种轻盈的状态,表达出精神的自由与高远。

  4. 永离嚣尘熏
    诗人期望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5. 空体含五华
    形容一种空灵的状态,内心蕴藏着美丽的光华,象征着灵魂的升华。

  6. 霞贯泥丸君
    暗喻灵魂的光辉穿透身体,体现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7. 钚刚尔何神
    提问钚刚的神奇之处,引人思考其超凡的境界。

  8. 摄身混祥云
    最后以意象丰富的方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传达一种理想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灵根比作清净的气息,象征内心的纯净。
  • 对仗:如“冉冉霄上游,永离嚣尘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思想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表达了人们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根:象征内在的灵性基础,寓意人与宇宙的联系。
  • :象征高远,代表追求超脱的方向。
  • 嚣尘:象征世俗的纷扰,代表一种逃避与向往。
  • 五华:象征美好与光明,代表灵魂的纯净。
  • 祥云:象征理想的境界,代表与自然的合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灵根指的是什么?
    A. 物质的根基
    B. 精神的根基
    C. 经济基础
    D. 家庭背景

  2. “冉冉霄上游”意味着什么?
    A. 生活的苦涩
    B. 灵魂的自由
    C. 追求财富
    D. 追逐名利

  3. “泥丸君”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欲望
    B. 灵魂或元气
    C. 财富
    D. 权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藏云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探索。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赵汝湜则更强调道教哲学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道教与文学》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