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明月何皎皎诗》

时间: 2025-01-14 11:34:05

落宿半遥城,浮云蔼层阙。

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

结思想伊人,沈忧怀明发。

谁为客行久,屡见流芳歇。

河广川无梁,山高路难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明月何皎皎诗
作者: 刘铄 〔南北朝〕

落宿半遥城,浮云蔼层阙。
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
结思想伊人,沈忧怀明发。
谁为客行久,屡见流芳歇。
河广川无梁,山高路难越。

白话文翻译:

在半遥的城头安营落宿,浮云遮蔽了高层的宫阙。
玉宇之间送来清风,帐幕下秋月映照。
我思念的那位伊人,使我忧伤愁绪加重。
谁为在外漂泊的旅客,屡次见到花香却又无缘相逢。
河流宽广没有桥梁,山路崎岖难以跨越。

注释:

字词注释:

  1. 落宿:安营落脚。
  2. 半遥城:指远离的城池。
  3. 浮云:空中飘动的云彩。
  4. 玉宇:比喻天宫或高处的清幽之地。
  5. 罗帐:用细致的纱帘做的帐幕。
  6. 思想:思念的情感。
  7. 明发:明亮的心情或想法。
  8. 客行:指旅途中的生活。
  9. 流芳:花香,象征美好的事物。
  10. 河广川无梁:比喻河流宽广而没有桥梁,象征阻隔。
  11. 山高路难越:比喻道路艰难险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玉宇”、“清风”、“秋月”等意象,传达了对高远理想和内心孤独的感受,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情感特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铄,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情感深刻,风格清新高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在战乱中流离,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拟明月何皎皎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开篇以“落宿半遥城,浮云蔼层阙”引入,营造出一种远离家乡的孤独感,浮云的蔽日象征着诗人心中的迷茫与无奈。接着“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秋夜图景,清风和明月似乎是自然的抚慰,却又无法驱散心中的思念。之后“结思想伊人,沈忧怀明发”中,诗人直白地表达了对所思念之人的深切情感,愁绪愈发沉重。最后两句“河广川无梁,山高路难越”则带有一种无奈和绝望,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心灵的隔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凄美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宿半遥城:指在远离的地方安营落脚,表现出一种不安定的生活状态。
  • 浮云蔼层阙:浮云遮掩了高耸的宫阙,象征着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无奈。
  • 玉宇来清风:描绘清风送来一丝凉意,暗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罗帐延秋月:帐幕下的明月,营造出一种静谧且孤独的氛围。
  • 结思想伊人:表达了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思念。
  • 沈忧怀明发:忧愁加深,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 谁为客行久:感叹自己如同旅客般漂泊。
  • 屡见流芳歇:屡次见到花香却无法相伴,深感遗憾。
  • 河广川无梁:比喻阻隔,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山高路难越:强调人生的道路艰难,难以逾越的障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河广川无梁”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清风”和“秋月”似乎在安慰诗人。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使得意境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思念与清晰的心情。
  • 清风: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 浮云:象征不确定性与愁绪。
  • 河流:象征生活的障碍与阻隔。
  • 山高:象征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落宿半遥城”中的“半遥”指代什么?
    A. 近处 B. 远处 C. 中间 D. 无法确定

  2. 诗中提到的“玉宇”象征什么?
    A. 地面 B. 天空 C. 宫殿 D. 家乡

  3. “河广川无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亲密 B. 隔阂 C. 安宁 D. 喜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这首诗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强调外在景象与内心的结合。两者都是对思念之情的抒发,但表达的方式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2. 《南北朝文学史》
  3. 《古诗词精选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