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棫》

时间: 2025-01-04 07:46:36

渭城杨柳已青青,强住行人听渭城。

不问使车归路远,且从樽酒满杯倾。

相逢洮塞休兵后,此去秦州照眼明。

若立螭头借前箸,且教充国事春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棫
作者: 王崇拯 〔宋代〕

渭城杨柳已青青,
强住行人听渭城。
不问使车归路远,
且从樽酒满杯倾。
相逢洮塞休兵后,
此去秦州照眼明。
若立螭头借前箸,
且教充国事春耕。

白话文翻译:

在渭城,杨柳已经青翠,
我强留行人停下脚步,听这渭城的风情。
不问那归车的路途有多遥远,
且把酒杯满满倾斟。
在洮塞停战之后相逢,
前往秦州的路上阳光明媚。
若能在螭头亭下借筷子,
也能为国家的春耕增添力量。

注释:

  • 渭城:指今陕西省渭南市,是古时重要的交通要地。
  • 杨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强住行人:坚决地留住行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
  • 樽酒:指酒杯,象征着宴请与祝福。
  • 洮塞:指洮河与塞外,表示边境地区。
  • 螭头:古代建筑装饰物,常见于亭阁,借喻风雅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崇拯,宋代诗人,知名于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其诗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王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反映了战后恢复和平的情景,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渭城的杨柳绿意盎然,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恰如送别的情境。诗人通过“强住行人”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体现了深厚的友谊。接着,诗人不再计较归路的遥远,转而以酒助兴,这一举动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相逢洮塞休兵后”,则传达了战争结束、和平来临的喜悦,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情感基调。最后两句,诗人以“螭头”这一意象,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心,强调了在和平时期人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构建出一种既温暖又理智的送别氛围,让人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渭城杨柳已青青:描绘春天的渭城,象征着生机。
    • 强住行人听渭城:诗人强烈希望行人停留,体现不舍。
    • 不问使车归路远:不顾归途的遥远,表现对友人的热情。
    • 且从樽酒满杯倾:以酒助兴,增添送别的氛围。
    • 相逢洮塞休兵后:提到战争结束,象征新生。
    • 此去秦州照眼明:前往秦州的光明前景,充满希望。
    • 若立螭头借前箸:借用象征之物,表达诗人在乎国家大事。
    • 且教充国事春耕:强调春耕的重要性,含有国家的责任感。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杨柳已青青”暗喻生机)、对仗(如“强住行人”与“且从樽酒”)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杨柳:象征春天新生,寓意友谊的延续。
  • 樽酒:象征欢聚与祝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
  • 螭头:象征文化与传统,代表了对国家事务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崇拯
    C. 杜甫
    D. 白居易

  2. “渭城杨柳已青青”中的“青青”主要描述了什么?
    A. 生命的消逝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萧瑟
    D. 冬天的寒冷

  3. 诗中提到的“洮塞”指的是什么?
    A. 山川
    B. 战争的边境
    C. 河流
    D. 城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by 王之涣
  • 《离骚》 by 屈原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崇拯的《送王棫》与李白的《送友人》,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但前者更注重友谊的温暖,后者则渗透着人生哲理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